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高级搜索  

【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风采】筚路蓝缕 忠诚坚守——访软微学院党委书记白志强
日期: 2012-05-29  信息来源: 本网综合

编者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即将在6月召开。本次党代会代表共300名,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20岁。其中,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200名,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65名,学生18名,离退休党员17名。在代表中,包含了我校各类先进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代表中有中科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发明奖获得者2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973首席专家4人,973课题负责人10人,863计划负责人3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10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还包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劳动模范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人。为迎接十二次党代会,新闻中心特推出“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风采”专栏,以展现党代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采访白志强教授是在他大兴的办公室。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下面简称软微学院)坐落在北京大学大兴校区,尽管在学校本部也有办公室,但白志强还是常常驱车近一个小时来这儿办公。

在一个被命名为“党务”的资料夹里,厚厚一大摞的资料中,他很快就找到了那份被他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七年的学校批件。

软件学院:

2002年11月19日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成立中共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委员会,白志强为党委书记。

七年前,就是这一纸任命令,让温文尔雅的白志强离开了学校的科技开发部,接掌新成立的、偏于大兴一隅的北大软件学院(2004年更名为“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从此开始了软件学院的辛勤创业的艰苦历程。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软件学院建设中期评估中,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评估结果为“综合排名第一”。时至今日,软微学院已经为各行业输入了大批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而几乎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会记得他们的“白院长”。

创业初期:让党组织扎根下来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10月,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

来软件学院之前,白志强是北大地质学系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授、曾担任系党委副书记,后负责学校科技开发部的工作。杨芙清院士在筹划成立软件学院时,为了引进一位既懂管理、有学术背景、又对企业有所了解的领导,顺理成章将白志强“挖”了过来。

时至今日白志强还记得杨芙清院士当时所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再难也要做,全体师生员工都是创业者!

创业维艰。对于软件学院的建设方案,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些参与工作的老师也不理解。”白志强回忆。担子落在了有着丰富党务工作经验、即将要成为学院党委书记的白志强身上。

软件学院的党委班子是在学院创立一个多月后正式成立的。这一个多月,身为“创业者”的白志强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关于学院的各种事情,“初创阶段,大家心里头都有些忐忑,要把人心拢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

党委班子尚未成立,白志强便开始行动。他首先组织教师党员学习,“教师起表率,教师中的党员更要起表率”。他耐心地给老师们讲解软件学院成立的初衷,帮助老师们理解软件学院运行的这套新模式、新机制,鼓励老师们克服物质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共同创业。在杨芙清院士的影响下,他以创业者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也把“创业者”和“主人翁”的概念深深融到了软件学院第一批老师们的心中。

组建了学院党委班子后,白志强开始思考如何把党组织的根扎深扎实。软件学院的校区在大兴,距离学校本部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招生人数多,主管党务工作和学生工作的老师少,负担重,基础设施不完善,一切都要从头抓起。“条件艰苦,学生多,抱怨也多,不好管”,跟白志强一起最早接手软件学院学生工作、现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的王柏艳老师回忆说。

白志强思考了很久,在安静的大兴校区办起了两个”学校”:北大团干校软件学院分校和北大党校软件学院分校。在两个分校,白志强分别给学生干部们讲学院的发展理念,讲当代青年的责任,讲个人如何成长成才,讲如何有效地利用北大丰富的资源,邀请学校相关的老师讲党课,邀请先进人物讲他们成长的过程。通过团干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排头兵”;通过党校分校,培养了一批思想过关、能力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这两个学校每年能够培养一百多人,你不要小看了这一百多人的力量。”白志强告诉记者,这些骨干在过去几年学院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依靠他们团结其他同学,自我管理,更加深入地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献计献策,形成了特殊的校园文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党员数量、质量都在逐年提升,各项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白志强说。七年,“心定下来,人拢起来,事干起来”,党组织在软微学院已经深深扎根。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北大生活

如何和本部融合,如何让学生更多地享用北大丰厚的资源,更好地融入北大的生活,这是白志强思考的又一个问题。

软微学院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在学生管理上,给学生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是这种探索的主要内容之一。软微学院在建院之初便采取了弹性学制、学分制,每年分为三个学期。按学分制规定,只要在五年之内修完学分都可以,甚至其间有个很好的工作机会,都可以先去工作,然后再回来学习。

“我们很少有班级的概念,因为学生自主性很大,大家的毕业时间不尽相同,班级很难组织起来。”白志强介绍。在软微学院,取代班级概念的是“学苑”。

“按照大家的兴趣,我们成立了科技苑、艺术苑、文化苑等,每个苑都设立党支部和负责人,让学生自我管理。”说起从牛津、剑桥大学借鉴而来的学苑式管理制度,白志强如数家珍。

学苑式管理制度是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管理模式就是打破班和年级概念,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合成文化苑,艺术苑,科技苑,充分交流,发挥各自特长。

“核心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白志强费了不少心思。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但这样的班级往往是学生未入学前就已经安排好,学生不用考虑何去何从,只需要服从即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某些方面的激情。“学苑式管理”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苑,自己选择苑长,自己制定学苑的规章制度,自己筹划举办学苑的特色活动,学生由过去被动式的接受管理转变为了现在主动式的自我管理。“为那些勤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勤于自我锻炼的同学搭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平台,也把那些思维懒惰、行为懒惰的同学逼上了这个平台。”对于学苑式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白志强还是颇为满意的。

为了更好地推广素质教育,软微学院将其课程化,设立了二个学分的研究生素质教育课程。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人文社科模块、交流沟通模块、和新技术前沿模块,每一个模块都邀请学校或者相关单位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切实取得效果,前两个模块都采用报告和演讲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都上台,第一阶段谈自己对北大文化的体会和感受,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北大研究生,第二阶段全部采用英文演讲,由学生自选主题演讲或者进行求职演讲。第三个模块为新技术讲座,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写出读书报告。

“七年来白老师少说也听了几百个学生的演讲,只要有时间,无论是小答辩还是分组考核,他总是亲自指导亲自抓。”学工办主任王柏艳说。因为时间的限制,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六点到九点,白志强坚持“休息时间可以少点,但学生的考核不能落下”。

考虑由于物理距离较远,软微学院的学生到本部上课、听讲座、参加活动有种种不便,白志强又下了一番苦工,借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部的大师、学者和业界的专家都请到了大兴。“本部学生能享受的,力争让软院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七年里,北大历史系的阎步克、牛大勇,中文系的程郁缀等人文社科类的“大牛”来过很多次,世界顶级的IT专家们来过很多次,李开复、唐骏这样的企业家也来过很多次。

“白老师把很多人艳羡的真正的北大讲堂搬到了大兴”,很多软微学院的学生都那么说。

“虽然有时空距离,但是我们扬长避短,努力将它缩到最小。”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和副院长的这些年,白志强几乎没有落下一次学校的行政会议,他生怕没有及时把学校的相关信息传达给大兴校区的软微学院。

“听说软院的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比本部学生更积极”,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白志强笑了,七年来,是他一次次地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走出去交流,为他们提供各种物质保障。

“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北大生活,更好地成长。”白志强说。

把手机号留给学生的书记

王立是软微学院08级硕士、文艺苑党支书。听说了记者的采访来由,王立的第一句话是:白老师没有任何架子,他把他的手机都告诉我们,让我们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

白志强是所见不多的把手机号留给学生们的领导。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和现在校园的学生们年龄相仿, 白志强把学生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有事找白老师”。

每一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白志强总是亲自去讲。在大兴采访时,记者随机问到的几个学生,都对白志强的“新生第一课”记忆犹新。除北大和软微学院的历史外,白志强的第一课,重点在“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杨芙清院士在教学科研中有一个几十年来坚持的理念: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事业。在新生第一课,白志强将这种信念传输给了软微学院的学生。他总是告诉学生:当你们在学习、研发的过程中,能不能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将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求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这种教育后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很多学生都津津乐道于学院的这种传统,大部分学生活跃在高新技术前沿,也有不少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远赴西部投入新的建设中。

学工办主任王柏艳说,白老师每周一定都要跟学生谈几次,尤其是骨干。办公、教学时间紧张,他就把开会、谈话时间挪到了中午,所以只要来大兴,中午的休息时间都是他的办公时间。

“白老师办公室的门永远都向学生敞开,只要他在,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找他。” 在学生王立看来,书记白志强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很多2003年在大兴校区生活过的学生都不会忘记那场肆虐的“非典”,更不会忘记他们的“白院长”。王柏艳回忆,“非典”最严重时候,白老师住在学校,每天都跟学生在一起,安抚学生,给他们安排各种有意思的活动。为了看好校园,他组织了学生党员巡逻队,三班倒,维护校园的安全。怕学生们在这个校园里憋闷,他又组织了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始于“非典”时候的趣味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软微学件学院最有代表性的集体活动之一。

“不让一个同学落下”,这是白志强对学院学生工作的要求。几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学生工作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三种氛围”“四种能力”“五种意识”看似抽象,但白志强将他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白志强带领学生在西柏坡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革命旧址西柏坡重温革命誓言,带领学生为灾区捐款捐物,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很多学生活动,白志强都亲自参加。对这位乐于和学生交流的书记来说,在大兴校区的这近千名学生和他的家人一样,都是他心底最牵挂的。

采访结束,白志强要赶回学校本部参加一个会议。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总是往返于大兴和本部的书记,还是全校通选课“地球历史概论”的主讲教授,在软微学院和地空学院,他带有研究生、博士生,同时还要在地空学院承担部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从1978年进入北大后就把自己卖给学校了,我乐意。”上车前,白志强笑着说。

白志强1977年考入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学生时代便开始做班长、学生会主席、研究生支部书记,如果从那时候算起,他就是一位有着近三十年党务工作经验的老战士。“把整个心扑在了上面”,这是他的同事对他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此,当学院的老师得知要推选一名老师参评“李大钊奖”时,所有的人都想到了白志强——他最无愧于这个奖项。(文/潘聪平)

 

编辑:素馨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本网介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校内电话 | 诚聘英才 | 新闻投稿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pku.edu.cn 新闻热线:010-62756381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方正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