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医院生活:这里是温暖的家 要活到150岁

季羡林的医院生活:这里是温暖的家要活到150岁



季羡林先生与医护人员在一起 孔令战摄

2006年2月21日,是95岁的季羡林先生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满3周年的日子。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我们来到该院南楼病房,拜访了这位世纪老人。

季老精神非常好,他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一双睿智的眼睛透着和善的光芒。他说话语速不快但吐字清楚,偶尔还打个手势。他与我们愉快地握手、合影,亲切、自然、质朴,让人很难感觉到坐在眼前的就是那位名扬海内外、学贯中西的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我的目标是活到150岁

季老身体一直很好,90岁以前很少患病。他的秘书李玉洁介绍说,老人平生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医院,因为他的许多好友如赵朴初、臧克家、周培源等都是从医院“走”的,老人想起来就伤感不已。

屈指算来,季羡林在301医院一共住了四次院。2001年11月12日,老先生尿血,到301医院看急诊,第一次住进了该院。泌尿外科专家李炎唐教授经过缜密检查,确诊没有大的问题,季老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星期就出院回家了。2002年7月,季老患皮肤病天疱疮,他不愿住院,领导、秘书硬是将老人给“押”到医院,这是季老第二次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这次他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9月30日,要过国庆节,老人“闹”着要出院,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让老人先回家观察两天。谁知,回去第一天就开始发烧,第二天早上,高烧达38摄氏度多,到晚上高烧39摄氏度多,第三天凌晨3点多,学校又用救护车把他送到301抢救。

季老一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连身边的李秘书也不认识了。在医院住了段时间,恢复得不错,于12月30日出院。回家后,季老感觉很好、很开心,写了篇散文《回家》,不久发表在《参考消息》上,告诉关心他的朋友和读者:季羡林已恢复健康,而且还能写文章。

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难免得点病,极需住院保健。2003年2月21日,季老心肌衰竭第四次入住总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左腿患骨髓炎,医院请擅长为高龄老人做骨科手术的梁雨田教授为他主刀,手术很成功,老人不再疼痛,也能自行站立、走路。从此,老人再也没有离开解放军总医院,再也没有随便走下那幢白色的病房大楼了。

季老虽然住在医院,但工作还如同平时上下班一样。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对一日作息时间作了非常科学的安排,并坚持了三年,雷打不动,保证每天上午、下午有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而且,老人写作有个特点,在吃饭、输氧和休息时,对写作内容先行构思,动笔时思路如泉涌,一气呵成,两个小时能写2000字左右,基本不需修改。

去年,季老心脏不太好,安装了个心脏起搏器。现在,除了左腿患骨髓炎外,他身体基本没有大的毛病,能吃饭,能工作,精神好,思维敏捷。

季老曾与巴金、臧克家两位好友相约,要活到120岁,如今两位大家已乘鹤西去。在病房里,我们祝他健康长寿,他很高兴,一手握着我们的手,一手竖起几个指头,乐呵呵地说:“我身体很好,现在目标是要活到150岁。因为中国国富了,民也强了,经济、科技都发达了,‘神五’、‘神六’也上天了,我要再多活几十年,活到150岁!”他指着身边的医护人员说:“这要感谢这些白衣天使,感谢他们对我的精心治疗、悉心护理啊。”

这里是我温暖的家

季羡林和301医院南楼的医护人员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老人在这里尽享天伦之乐。

他的病房已被医护人员布置成了“家”,是书房、卧室、办公室三位一体的“家”。阳台上,摆放着几十个大的塑料盒,里面是秘书按照顺序放置的书籍、资料;办公桌上放着应时的盆花,一年四季,医生护士们根据季老的爱好随时更换;桌子和床头的上方,有许多造型新颖的布制小狗、小猫、小松鼠等小动物;为了方便季老写作、看书,他们还特制了一个小桌子,套放在沙发前面,老人很是喜爱……季羡林所住过的5个病区,上百名医生护士,都亲切地称呼他“季老”、“老爷子”,有的干脆就叫他“爷爷”,常去病房看他,问寒问暖。就连门口的年轻保安、传达室的老门卫、警卫连下了岗的战士,也常来问候。

季羡林现在所住病区的护士们,把季老当成自己家的老人,凡是季老生活上需要的,她们都提前想到,尽量办到。护士长刘珍蓉,简直就像季老的亲孙女,把老人照料得无微不至。配膳房的小云和小贾两位小姑娘,知道老人爱吃皮蛋粥,平时总想着多做点给老人送过来,并且三天两头到病房询问老先生想吃些什么。

心理治疗,对于季老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宋守礼副主任医师,三年如一日,每天到季老的病房与他“谈心”,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人情趣事等等,是医生,也似儿子,令老人十分开心。老人专门写了篇以《宋守礼》为题的文章,表示感谢。

季老对医务人员亲人般的照顾非常感动,专门为所住的病区写了一篇《白衣天使》的文章,颂扬这里医务人员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怀。他又题写了“白衣天使行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条幅挂在病区办公室,以自勉和励人。
我是总医院的“编外”

医护人员爱戴季羡林,把他当亲人;季老也爱这里的人和一草一木,把自己视作医院的一员,关心这里的建设。

季羡林住院期间,与秦银河院长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在秦银河当副院长时,他们就认识了。秦银河当时分管南楼,与季老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秦院长更忙了,但他总要挤出时间去看望老人,征求他对医院建设发展的高论,两人经常倾心交谈,无拘无束。去年,总医院改革建设力度大,各项建设成绩突出,季老跟着高兴。《解放军总医院报》他每期必看,从中了解到大量信息,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悟出了一些对医院建设有益的意见建议,他都让秘书给秦院长和其他院领导打电话,如实告之。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季羡林总想着为这里的育才工作出把力。女医师卢文宁爱专业,好读书,是个好苗子,季老鼓励她要胸有大志,目光远大,在学业上再上一层楼。季老说,医学是个浩瀚的海洋,大学毕业只是基础,硕士毕业也只能算中等水平,只有迈上更高的知识层次,才能有所作为。小卢不负所望,终于以好成绩考取了医学博士。

两个清洁工,一个17岁,一个18岁,到老人病房打扫卫生,他总是问长问短:“多大了?”“什么学历?”“为什么不读书了?”当他知道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出来打工时,就语重心长地劝她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珍惜青春,多学点东西。总医院发展很快,等学好了本领,再来这里工作。”不久,两个孩子一个回家继续读书,一个去了北京的一所成人技校上学。

季羡林一生勤奋,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他以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耐心地引导身边的医护人员,给他们以启迪。有个年轻护士常为学习英语发愁。她想,季羡林才高八斗,精通各国文字,就到病房请教季老:用什么办法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报刊上刊登的英语速成广告可信不可信?

季老笑笑,向她推荐了一句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说,学好英语记住两个字——勤奋。速成也快,速忘也快,成就事业要勤奋、刻苦,别无他途。这一番话,给了这位护士和她的战友们很大的启发。

季老出了书,先把秘书李玉洁找来,问科里的年轻医生、护士都送了没有?没有的赶紧送。老人说:“出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有个护士提出想看看季老的著作《留德十年》,老人马上让李玉洁买了600本,逐一签名送给医生护士们。

对年轻的医生、护士,他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无声的支持。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每次换药时都刺骨般疼痛,但他总说笑不停,调节气氛。医生问他疼不疼,他总是笑着掩盖:“不疼”。以减轻医生的思想负担。季老把照顾他的护工也当成家庭成员,不但付工资,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让护工从心里感觉跟他是一家人。

平日里有暇,季羡林也乐当医院的监督员。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要建新病房楼,确定2005年5月19日奠基。李书章副院长考虑工程施工可能要影响老人的休息,便到病房征求老人意见,表达歉意。谁知,5月19日那天,老先生突然提出“出去走走”,工作人员赶紧准备,用轮椅推着刚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季老出了病房。在走廊右侧的尽头,他通过透明的大玻璃,俯瞰下边的工程奠基仪式,一等就是40多分钟,直到奠基仪式结束。见活动节约而又不失隆重,他异常兴奋,回病房后欣然在纸上写下:“严肃低调,确实是与时俱进”。

按照预定工期,经过7个半月的紧张施工,工程很快就要封顶。李副院长担心新楼可能要影响老楼的采光,就再次到病房向老人致歉,不经意中透露了封顶时间是12月30日。结果,那天下午,老人三次叮嘱秘书,让她去看看工程封顶了没有。当听到李玉洁秘书“封顶了”的报告后,非常高兴,立即拿来纸和笔,挥笔写道:“解放军一诺千金”。

老人常幽默地对人说,我是北京大学的编制,解放军总医院的“编外”。总医院50年院庆,季羡林写了“高医德、高医风、高医术”九个字送给院办。温家宝总理和李岚清等领导同志来医院看望他,老人总是一个劲地夸医院好,达到了“三高”水平,并动情地说:“要不是总医院,早就没有我季羡林了。”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