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追忆王选

王选出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已古稀之年的王隽谈起弟弟时,充满深情的怀念。

王隽说,小时候她和弟弟朝夕相伴。等到年纪大些了,她便经常带着王选去看电影。相继考取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深造后,姐弟两人分离的时间才渐渐多了起来。“从小学到高中,他穿得最多的是白衬衣和布鞋。他喜欢白衬衣的洁净和单纯,喜欢布鞋的随意和舒适”,这个习惯王选一直保持到现在。记得曾有人说过,喜欢穿布鞋的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换句话说是淡泊名利。

王选院士认为,院士群体应该业务水平高,道德声望也高,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实现国家赋予的任务,才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带动整个科技界乃至社会的发展。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院士未必总是学术权威。“院士增选中的不正之风,我也感受到了,10多年前就有。有的候选人为了评院士,对学部每位院士逐个分析,谁会投赞成票,谁会投反对票,一个一个去公关,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经常能得逞,这是可悲的地方。”王选曾对姐姐王隽说:“我有一个绝招对付这些送礼的,候选人和单位领导一起来家里,送来候选人材料和礼物。我对他们说,今天我只能收一样东西,你们看留下哪样好呢?结果他们只有老老实实把礼物拿走,把材料留下。”王选认为有些没评上院士的科学家与当选院士的科学家并没有鸿沟,“我看到很多非院士的科学家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不可能都评上院士”。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王选是北大方正的象征,但王选的办公室一定不是。这间办公室没有装修,丝毫没有气派可言,它更像一个大学教授的书房。具有三院院士头衔的王选,完全用不着用气派和奢华来装饰自己。

1996年,王选来无锡作报告,姐弟俩同游了锡惠公园。王隽说,因为聚少离多,每一次的团聚都很珍贵。无论是谁在短暂团聚后离去,送行的那个人都会站在路边不肯离去,直到看着车子消失在视线里。2000年王选患肺癌动手术,没有将消息告诉姐姐。无锡市政协的辛先生后来谈到此事,王隽才知道弟弟的事。手术后,王选几年来一度疾病缠身,姐弟俩每周都要通一次电话问候。每当电视里有王选的消息时,王隽总会通过荧屏观察弟弟,判断他最近身体怎样。

2002年,王隽到北京和弟弟一道过了个圣诞节。王选拿自己的经历对姐姐王隽说:“我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处在最前沿,在国际上也可以称得上十分前沿,创造了我人生的第二个高峰,但是是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1995年我58岁的时候,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虽然没有脱离业务,但1993年我就离开了具体设计第一线,所以我的巅峰已经过去,我当时就觉得已经不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今年我66岁,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我个人的理解,院士这个荣誉,是对这个人过去学术贡献的高度肯定,是终身的。当然年轻院士不一样,他们正处于创造的高峰期。还有一批年龄比较大的院士仍在科研一线,还在不断地创造,这跟他们研究的领域有关。但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领域,找一个70岁的权威,很难!也许有个别人可以,但按照普遍规律来讲不太可能。有些学科,院士是有经验的,在指导年轻人如何奋斗上可以发挥不少作用,但不是当前该领域的学术权威,否则就是天大的误解!”没想到,共度圣诞的那次团聚,竟成了姐弟俩的最后诀别。

2004年王选到上海治病时,在无锡的王隽本打算去看望的,却因心脏病发而只得作罢。王隽说,“这件事,我很后悔。”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