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院里最严的老师”—访国家级精品课得主昌增益教授

<v:imagedata
昌增益在北大蛋白质科学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摄影:君扬)

与昌增益老师约好的采访时间是早上八点,然而,当记者准时抵达他的办公室时,却发现昌老师早已在电脑上忙碌地工作起来了。稍不久,办公室旁的实验室里也有同学在聚精会神地做实验了。

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勤奋、踏实,对学生爱才心切,却更加严格要求。他说,他最喜欢的是聪明加勤奋的学生,是“行胜于言”的学生。

“院里最严格的老师”

《生物化学》课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基础课,然而却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从教学语言到教材到考试作业。昌老师也因此被学生称作昌Sir。这样的课,未免会给同学带来较大的压力,可昌老师却对同学们丝毫不放松,平时要求同学阅读英文的经典论文后作课堂报告,频繁地测验,每个学期还可能给出几个不及格。

他说,他最“恨”同学上课窃窃私语。他认为,这不仅是对老师和周围同学的不尊重,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是个人品性和修养的问题。

采访时,一位大三的学生走进办公室,当记者问她同学们对昌老师的印象如何时,她笑着说,昌老师可以说是院里最严格的老师了:因为他随时都很严,所以反而想不起最严厉的是哪件事了。

“爱之深,责之切”。这样一位严师却对学生特别爱护。就在那位同学离开办公室后,昌老师对记者说:“她是大三成绩最好的学生,非常刻苦,一大早就来实验室做实验了,我想送她去哈佛。”

对于教学,他说:“上课是个挑战,要接受那么多同学的检验,可以与那么多不同的想法交流,上好了课,与科研同样有成就感。”

科学中体味艺术

在常人看来,生物化学是一门十分单调的学科,分子、化学元素、溶解、生物结构、机理、计算求解。一天可能有大半的时间要泡在实验室里,看论文写论文也要埋头苦干。然而,真正的大家,真正“学懂学通”的学者,却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些枯燥和苦累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昌增益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从这门单调的学科中体会最多的是享受。他说,学了生物化学,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了“半个医生”水平的了解。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学科,昌老师看到了微观生物世界里令人震惊的高效、规律和结构之美,从而,他对生命过程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生命有了多层次的认识。

早就听说昌老师是一个爱诗之人。在美国留学时,他常常有感而发,创作一些诗歌,发表在《北美行》杂志上。去年在生科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昌老师还吟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

而历史、传记也是他的心头所爱。他说,看看《论语》、《道德经》吧,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从里面可以读出莫大的智慧。

科学与艺术本就是统一的。昌老师是幸运的,也是智慧的,他不仅在科研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也把他的诗意融入其中,尽享其中的乐趣。

月是故乡明

昌增益生长在江西萍乡的一个小山村,1980年,15岁即考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又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随后获得仅有的几个国家公派留学生名额,赴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并获博士学位。

在美国学成后,昌增益回到了祖国——他从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金窝银窝比不过自己的草窝。”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国外待了多久,骨子里还是中国的。“他们说的笑话我们中国人很难听懂,就像他们不会明白我们的‘三打白骨精’一样”。文化的差异使得昌老师在国外很难有归宿感。

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是无法弥补对故土的依恋的。

在美国时,他曾难抑中秋的思乡之情,写下如下诗行:

太平洋不过一条小河
怎可把梦想阻隔
趁此皓然月色
我要轻轻跨过
海外今日你我
何日相聚在故国?

1996年,获悉清华大学招聘教师,学有所成的昌增益回到了祖国。两年后,32岁的他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2003年9月,他来到了北大。

做儿子的学生

在昌老师办公室外的墙上,贴着一些他与别人的合影。其中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就是昌老师的儿子。

提起儿子,昌老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让他概括一下对儿子总的态度,他却依然是那个字——严。孩子才八岁,昌老师就已给他买了一套国学经典,并让他开始背《三字经》了。

虽然工作很忙,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太多,但只要有空,昌老师就会听儿子讲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知识:语文、数学、其他的科技小知识。“虽然才上小学,他却能把这些说得头头是道。做儿子的学生,让他来讲,可以帮他温习知识,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昌老师颇有点自豪地说到,“去年,他还被评为学校的‘科学小博士’。”

严格,但充满爱心——对学生如此,对儿子亦然。

结语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大意是君子不会致力于在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而是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这也是昌增益很欣赏的一句话。十年前,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到了祖国。如今,他已是北大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化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Protein Science》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副主编,却仍未改变勤奋严谨的作风,执著于事业,也享受着生活。

附:昌增益老师在生科院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吟诵的两首自己创作的作品。

其一
海外、游子、中秋

昌增益

驻足雄伟的龙城脚下
流连于滔滔的江水岸边
在险峻的华山之巅
我们曾共赏中秋月圆

遥想华夏兴亡
风烟历史
一段平常
一段悲歌
那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啊
今夜月下可共饮?!

一千年太久
塞北的剑影刀光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
载记多少沉浮起落
明月却依然

……

太平洋不过一条小河
怎可把梦想阻隔
趁此皓然月色
我要轻轻跨过
海外今日你我
何日相聚在故国?

1994.9.17
写于美国德州Brazos Bend州立公园

其二
别离时分

昌增益
1986年于美国休斯顿

仿佛是在很久以前
又仿佛
是在昨天
我们结识在异国的草原

大草原上
我们重玩起
孩时的游戏记忆又回到
梦幻的同年

春夜的郊外
小溪漂载着欢乐
篝火温暖了忧伤
串串的笑语
随着朦胧的月色
划破了寂静的夜幕
飞向黎明的故乡

河边的丛林中
沿着窄窄小道
我们漫步穿行
留下一行行青春的脚印
芬芳的友情
……

而明晨
亲爱的伙伴
我却要
独划着一条小船
驶向无边的大海
去和风浪搏击
心里
期待着一片绿色的春色

一盆盆黄色的菊花
太阳刚刚升起
它却已经枯萎
暂且将枝条剪下
期待着明年
长出更美的花瓣

在这离别时分
我愁意绵绵
让我
轻轻地说声
朋友,再见

相关链接:北京大学成立蛋白质研究中心

编辑:君扬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