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方正人的不懈追求

<v:imagedata

王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激光照排技术。

2月13日,曾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病逝。对于王选的逝世,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读书看报的时候就会想起他,就像我们开启电灯时会想起爱迪生一样。”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让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毕  ”。但是王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对自主创新的理解、对创新路径的选择以及他超越了技术本身的思想。

王选逝世以后,他一手创办的方正集团会不会继续坚持“技工贸”的发展战略?如何继承和发扬方正的自主创新精神,并建立起持续创新的机制?方正继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后,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对北大方正集团进行了全方位采访,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方正集团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一项发明改变一个行业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并承担了由当时的国家计委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即“748工程”,研发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当时日本流行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系统。王选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有人还对王选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

研发之初,王选面临的困难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多个汉字来说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王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使之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尽管此时王选已重病十年,靠拿劳保度日,每月40来元工资,但他却将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投入到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上,他在日记里这样描述那段时间的研发经历:“我就从1975年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93年的春节,一直做,做了差不多18年。18年里头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没有元旦、也没有年初一。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上午、下午、晚上。所以我能够体会一句名言,‘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在不懈努力下,第一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于1979年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研制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豪之剑》诞生。1983年,王选带领研发的第二代激光照排控制器华光Ⅱ型TC83基本研制成功,并于1984年在新华社印刷厂投入试运行。

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华光Ⅱ型机的终端、主机硬盘和软件都未达到性能高度可靠,在字形压缩信息复原方面,仍旧采用逐段生成和逐段缓冲,无法采用整版点阵缓冲,从而无法作到文字与图片、照片的合一输出,也无法输出带有底纹的版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5年11月,王选又带领研发了华光Ⅲ型机,实现了方便和规范地排印各种复杂的公式、符号和表格,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露出了一丝曙光。

要使系统达到最高水平,必须能顺利排印大报、日报。因为这类报纸时效性强、字体要求多,版面变化多,是对照排系统最严格的考验,过了这一关,大规模的普及便指日可待。可是,有哪家报社敢抛开已有百年历史的铅字排版来冒这个险呢?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经济日报》主动向当时的国家经委提交报告,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的四个版面全部用上了激光照排,世界上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系统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了。经过三个多月的改进,激光照排系统运行越来越顺利。当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作报告34000字,《经济日报》在收到新华社电讯稿后,立即进行计算机排版,整个过程只用了20分钟,而以往则需要一批熟练的排字工人,苦战三四个小时。

《经济日报》的巨大成功,彻底消除了一些用户对国产系统“先进的技术,落后的效益”的担忧,国产激光照排技术开始迅速推广普及,改变了印刷出版业的面貌。1989年,订货额突破1亿元,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HTS等国际巨头全部退出中国市场,王选他们的国产系统在与国外系统的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当年吃住在报社的技术人员肖建国,如今已是方正集团的首席技术官(CTO),对那段与经济日报人员并肩“战斗”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而从那个时候起,方正以技术引领需求的运作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他们把这个模式叫“顶天立地”,“天”指技术本身所要达到的领先高度;“地”则指市场,方正希望他们的每一项技术都能引领市场,甚至开拓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一个想法造就一个企业

 据方正集团副总裁施倩介绍,王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搞研发的人一定要定期到市场接触客户,为的是能够超越想法。”就在华光系统开始攻城略地的时候,王选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功。他开始对产学研如何结合做了新的思考。“748”工程设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科研单位、合作厂家都是通过行政命令捆绑在一起的,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存在联系不足、沟通不畅等弊端,影响了研发进程和产品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时任北大计算机所副所长的王选认为北大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发展计算机等新技术。而且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支持搞应用的项目,因此建议成立科技开发公司。王选的建议得到了北大的认可,1985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成立,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平台。

在此基础上,1992年,由北京大学投资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成立,解决了计算所和原北京大学科技开发公司之间在转让费、科研管理和人才使用方面的分歧。王选这样认为,“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有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高校、科学院与企业的经济联合实体。对于信息产业,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直接在高校和科学院的大院大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有时是大有好处的。”

依托北大计算机所的科研能力,方正集团有了核心竞争力;而方正集团的迅速发展又为计算机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课题和经费。双方实现了良性互动,1995年7月,北大计算机所与方正集团联合成立了方正技术研究院,实现了组织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创出了一条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成功之路。

方正集团成立之后,王选并没有安于现状,尽管各种科技进步的奖项纷至沓来,尽管方正在国内中文出版软件方面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他认为“一项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高的市场份额,是对该科技成果的最严格和最准确的评价。这比没有多少人引用的大量SCI、EI文章以及各种级别的奖励要难得多。”

为此,王选身体力行地开拓方正出版解决方案的海外市场。1996年日本方正公司成立,方正产品开始打入日本市场,开始与国际最先进的出版系统同台竞技。1997年5月23日,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利库路特公司签约,该公司以400万美元购买了方正的日文出版系统,从而实现了我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到发达国家市场。

当年和王选一道开拓国际市场的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旋龙说:“我们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路是:中文市场—日文市场—英文市场。目前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外中文报纸的市场份额达到80%,在出版业非常发达的日本市场,份额也达到5%。美国人称,方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报纸解决方案公司。”

一个科学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再将其做成一个产业,再走向世界,方正无疑是“产学研”结合的极好案例。在同时代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为了出论文、出成果、评奖项、评职称而进行“发明创造”时,王选的自主创新、发明创造却总是引领市场需求,并很早注意到产学研实现有效结合,建立持久创新体制的重要性。在方正集团这个舞台上,他书写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动人篇章。不仅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了信心,也为以技术为本的高科技企业找到一条现实的发展路径。无论是发明成就还是创新思想,王选都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继承者,现在的方正集团领导层,则有了超越这座丰碑的新目标。

方正的网络出版蓝图

王选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的‘748’工程有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系统、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我分析了一下,对于通信系统而言,汉字与西文没有多大差别,不会有什么特色;情报检索系统虽然价值大,从长远看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当时中国的硬件条件、联网和使用情况还不足以使这套系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个大的气候。而在当时,虽然汉字精密照排难度巨大,但它的价值和前景同样不可估量。”晚年的王选仍然把这称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而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方正看到,曾经改造了一个行业的方正,其实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首席技术官肖建国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在网上传播,目前网上信息传播是免费的。但是总有一些内容是不能免费的,因此也导致那些有价值的内容上不了网。如何让有价值的东西上网?方正找到了下一个目标————以网络出版系统让出版行业再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出版的定义:网络出版就是指具有合法资质的出版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销售数字出版物的活动和技术。网络出版物既包括以互联网为传输手段的可读、可听、可视的出版物,如电子书报刊、网络音乐、网络电视和其他多媒体出版物,同时也包括以数码印刷为基础的纸介质出版物。

在互联网时代,书不再仅仅是纸做的,类似于报纸厚薄的浏览器将可以用于代替纸,它还可以被卷成一卷放在口袋里,阅读时跟书本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它比书本有更大的容量,相当于随身带着一座图书馆,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实时更新内容。这座图书馆是方正集团已开发出的新技术,它的学名叫做方正Apabi电子书(e—book)。通过这套软件,作者写的书能够轻松被更多的人浏览、阅读,知识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

传播容易了,版权能得到保护吗?

不用担心,方正为版权加了一把锁,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这种原始创新的成果意义在于使得文件的复制和传输可控制,并且实现了事后追踪。肖建国举了个例子说,“比如某个电子文档,软件设定了复制多少份,就只能复制多少份,而且是哪个电脑在什么时间复制的都能通过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显示出来。这在网络出版、电子政务领域都大有可为。”

2003年,方正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获得信息产业部的重大技术发明奖。这是当年6个奖项中惟一的一个软件获奖项目。2004年DRM产品开始出口,2005年又被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方正的CEB格式,已经应用于我国中央各大部委,省区市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公安、城市应急联动、税务、邮政、卫生、民政等行业领域,正在慢慢地成为一个事实的标准。国内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全面应用方正Apabi电子公文系统的海南省实现了无纸化公文办公。

据介绍,目前,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已经建成1200多家,其中大学图书馆四五百家,国内合作出版的出版社400多家。该技术已出口欧美。方正已拥有版权保护意义下的正版电子图书达20万种,“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图书资源库。” 

不久的将来,也许你阅读的报纸不再是在报摊购买、也不是邮递员送到家,而是在安装在社区里的某台高速打印机前轻轻输入报纸的名字,比如《北京晚报》,立刻就会有最新出版的报纸呈现在你面前。

这是方正在出版领域研发的又一新技术————高速数码印刷。具体做法是采用国外厂商的硬件和方正开发的印刷流程软件相结合。最高印刷速度可以达到1000—2000张/分钟。与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不同,高速数码印刷彻底取消掉了制版这一自有印刷术以来持续了1000多年的工序。由于无须制版,使得小批量印刷的成本大大下降。

“以前我们要出200本书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制版环节的存在使得我们出版3000册和200册的成本基本相同。而这种高速印刷的技术能使我们很多出版计划得以实现。”一位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编辑这样说道。

“这套系统实现了个性化和按需印刷出版。它还可以使得报纸的发行终端进入到社区,只要通过网络连接到报社,哪怕读者离报社万里之遥,都能在第一时间将报纸印刷出来,省去中间发行周转的时间。”方正集团CTO肖建国透露。

肖建国表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和高速数码印刷是相辅相成的,有了DRM的高速数码印刷将更加安全和可操控。”在他看来,王选解决了传统出版印刷的自动化问题,而方正现在要做的,则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出版印刷再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方正称之为“二次技术革命”,它比方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前景更广阔。在方正发动的两次技术革命之间,方正在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不断创新,不仅推出一代又一代升级产品,不断积累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让持续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每一个在自主创新领域持久坚守并获得成就的企业,他们都会碰到两个类似的问题,一是怎样选择正确的创新目标;二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怎样坚守。董事长魏新介绍了方正的做法:

一是企业决策要有前瞻性。“无论是王选还是现在的方正,选择目标都不急功近利,而是看到未来的巨大市场需求。”魏新说,当年王选将激光照排作为突破口,他选对了方向。今天我们选择网络出版系统作为突破口,也是着眼于不久的将来。我们2000年做出进军网络出版的决策,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当时的网络上,信息全是免费的。但我们认定总有一些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是有价值的,需要保护的,而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有价值的信息会越来越多。“现在看来,当初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而市场份额则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二是科研投入良性循环。魏新认为方正集团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我们每年科研的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5%,从而保证了较强的竞争力。”“研发投入的好处在于创新成果能带来超额的利润回报,比如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就给我们带来了10多亿元的利润,这种利润回报使得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研发,以实现良性循环。”

当然,成果初期能带来超额利润,但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会迅速摊薄。魏新表示,这时候新技术往往还不成熟。这样公司往往会面临一段时间的“青黄不接”。为了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够有更强有力的支持,方正采取了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历经十几年磨砺,方正在IT领域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IT是方正集团的第一主业。2004年,方正集团明确了第二主业为医疗医药,这两大主业构成了方正集团“主业鲜明的产业多元化”。

三是给人才以施展才华的平台。软件开发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方正的一系列多元化投资举措解决了研发的经费来源,而人才的培养使用则是方正持久创新的另一动力。方正采取自己培养人才的策略,在人才的获得上也有多种途径。一方面通过校园招聘,将那些素质好、基础好的年轻人纳入麾下,再利用良好的培养机制将他们打磨成各个岗位上的可用之才。另一方面,方正也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尽量给人才以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目前,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方正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经改变了一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而目前已经处在世界最前沿水平的网络出版系统正在展开“方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作为“二次革命”领导者的魏新深知:“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专注,但专注的负面反应是束缚了视野”,而他要求每一个方正人都要“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基本一致起来”。这似乎与创新无关,可每一项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落脚点不正应该是造福社会和人类吗?正如在方正集团总部的一幅字上所说:“仰天时进取、依地利求实,聚人和创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