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师】孙玉梅:希望成为被学生记住的老师

编者按:2018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过去一个学年中,北大涌现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典型,北京大学校报、新闻网、官微、医学部等曾对其中的部分优秀教师进行专访。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新闻网特推出《我爱我师》专题,通过回顾这些教师坚守讲台、筑梦北大的故事,与读者一起再次感受他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师德为先、率先垂范,忠于职责、育人为本,追求真知、勤勉治学的时代风貌。

孙玉梅: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2018年“十佳教师”获得者。

 
孙玉梅近照

“纯粹”——只为热爱的教育

“将来我当老师的话,一定会照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展示自己,建立自信。”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贯穿了孙玉梅整个教师生涯,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原则。

初中课堂上,性格沉默内敛的孙玉梅很少主动举手,但心里总是悄悄期盼着老师能够点到自己起来回答问题。只是班上有很多活跃主动的同学,几乎占据了老师全部的注意力。孙玉梅一次次的期盼都落了空,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第一次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

从自己老师身上,孙玉梅认识到,一个老师能够注意到每个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十分难得的。孙玉梅相信还有很多像她一样内敛却期盼着老师注意的学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失望,这些学生需要一个能注意到他们的老师来帮助他们。

她愿意成为这样的老师。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孙玉梅始终尽自己全力关心注意每一个学生,不仅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业上的困惑,同时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展示自己、建立自信。

孙玉梅的付出都被同学们看在眼里,也收获了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教研组师生合影

孙玉梅的研究生邢鹏博评价孙玉梅“是一个纯粹的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邢鹏博总是处处能感受到孙玉梅一心为了学生。

学生张海红对孙玉梅的尊敬与感激溢于言表。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张海红相较其他学生可能在学业上投入的精力会少一些。但是孙玉梅并没有忽视她,而是为她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毕业课题开展的初期,孙玉梅为张海红亲自到医院实地考察,帮助张海红分析可行性方案,与相关科室领导见面沟通。在论文撰写时期,张海红总是在周末和各种节假日深夜收到孙玉梅带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的修改文章。正处于毕业前夕,张海红话语之间流露出对于孙玉梅的强烈不舍。她称呼孙玉梅为“一辈子的恩师”。

“求新”——给学生更多选择

孙玉梅自述从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可能唯一算得上特点的就是发现一个问题之后就会百般琢磨解决方法。自站上讲台的那一天开始,“如何上好课”就成为孙玉梅生活中最大的兴趣所在。

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差异较大,所以孙玉梅总是不断去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PBL教学、拍摄操作示范视频、结合慕课开展的翻转课堂……多种方式结合开展,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2003年,孙玉梅接下了《健康评估》这门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孙玉梅开始进行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素材的积累,并且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她从零开始学习了相关编辑软件,如Premiere、Photoshop等,同时还利用学校的e-learning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渠道。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操作课上不同的带教老师有不同的操作习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课下练习的时候也缺乏相应的参考。为此,孙玉梅就决定拍摄视频作为一个统一标准。2007年的时候,孙玉梅就与教学组的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操作示范的脚本,招募了志愿者,摸索着开始拍摄。拍摄场景是在录音室搭建的一个小房间,画面不是很美观,但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后来条件得到了改善,孙玉梅与组内的老师对脚本进行不断完善和重拍。该视频于2010年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带学生实习

2013年,孙玉梅第一次听说慕课,亲自体验后感觉这种方式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并且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一下子就产生了想试一试的念头。最开始孙玉梅自己准备材料,利用假期自己拿着平板电脑在办公室拍摄。

慕课的制作是特别繁复的过程,前期需要自己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来充实没有学生回应的一节课,后期又需要加强画面的美感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趣有意愿继续学下去。孙玉梅没有让学生帮忙,全程自己一个人做出了一套课程放到了平台上。后来还是学院听说孙玉梅如此“艰苦”,争取到了相关的经费支持。在专业人员的协助录制编辑之下,孙玉梅和其他老师合作进行了重拍。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同期有三门《健康评估》课程,孙玉梅的这一门是选课人数最多的。孙玉梅一方面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成果能够帮到更多的学生而高兴。

现在给北医护理学院的学生上《健康评估》这门课时,孙玉梅采取了一半传统课堂一半慕课的形式。孙玉梅觉得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不同,她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选择上课方式,从而更好的学习。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

“北医的学生都很优秀,所以压力会比较大,怕自己教不好他们。”

如今的孙玉梅上课,已经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一遍遍地提前背讲稿了,但是她仍然会因为怕自己教的不够好而忐忑。

在教学这方面,孙玉梅可以说受到了北医老前辈的强烈的感染,不管是踏进教师这个行业,还是二十余年始终坚持初心的教学生涯。

中学的时候,孙玉梅接触了一部名为《涓涓细流》的广播剧。多年之后,她依然清晰地记得这部剧中,那个总是在危险时候安抚住病人的精神科护士长。孙玉梅第一次认识到,护士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打针发药的小姑娘。 “当时就想,护士这么重要,却没有人愿意做,这事儿得我去做。”年轻的孙玉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她偷偷把高中老师帮她填的师范类的志愿全部改掉。其中一个就改成了中国医大,护理专业是第一志愿。

在读完研究生之后,孙玉梅一度想回到临床去工作,但是当时护理系教授们严谨奉献的教学态度深深感染了她,其中又以王宜芝教授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时还没有多媒体,王老师总是在课前写好投影膜放在投影仪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她总是提前用这一张张小纸条不计繁琐得把答案遮挡起来,然后在课上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再一点点揭晓。因为自己写的字不够好看,王老师常常麻烦她的先生帮她写投影膜。老师的举动常常给孙玉梅带来震撼,年少的教师梦又以不可遏制之态疯狂地长出。最终,孙玉梅还是选择站上讲台,一站就站到了现在。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之后,孙玉梅对于“传道受业解惑”有了更深一层的切身体会。她觉得,知识可以随时学习,老师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和学生的组会或者是节假日的聚会上,孙玉梅总是愿意和学生们谈一谈生活。有学生表示,孙老师的一些话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常常劝她年轻的时候该抓紧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我也很喜欢作研究,不过作为老师,首先还是要教好学生,不能误人子弟。” 孙玉梅说,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教学方面投入的多了,在研究方面投入的就会少一点。但是因为对教育极大的热爱,所以不管是做慕课还是帮学生改稿,她都乐在其中。

说起对未来的愿望,孙玉梅笑得很灿烂。她说:“希望成为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文/新闻网记者 余晓云)

专题链接:“四有”好教师 “四个引路人”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