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师】马大龙:做人做事做学问

编者按:近日,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推荐活动结果揭晓,经济学院孙祁祥、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柯杨荣获北京市师德榜样荣誉称号,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谢昆青、历史学系邓小南、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基础医学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马大龙、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系郝卫东、人民医院呼吸科高占成、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敖英芳、附属小学段燕梅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

新闻网特推出《我爱我师》专题,分享他们坚守讲台、筑梦北大的故事,与读者一起感受他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师德为先、率先垂范,忠于职责、育人为本,追求真知、勤勉治学的精神风貌。

人物简介:

马大龙,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政协副主席。

马大龙从事高校教育30余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始终耕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科学精英

马大龙1952年1月出生于天津市,1978年考取北京医学院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于龙振洲教授;1981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3年至1985年在德国海德尔堡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进修;1987年至1989年攻读在职博士;1990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回国后,马大龙开始组建分子免疫研究室。研究室从最初24平米的实验室发展到目前现代化的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无不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马大龙在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课题等,并完成了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研究,参加指导了多个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3项(2项美国专利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主持研制2项基因工程二类新药并获新药证书;1项基因工程一类新药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他发表论文及综述130余篇,参加著作教材编写10余部,2000年主编了863生物技术丛书的“生物技术药物”一书。

科研工作中的马大龙

马大龙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组)召集人。1996年,他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国家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决策工作,2001年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担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生物与医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马大龙1996年和2001年两次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为我国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科学研究中,马大龙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不务虚名,努力追求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努力开展原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2000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在马大龙的领导下,科研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凋亡相关基因PDCD5和PDCD10、新细胞因子CKLF及其超家族CTMTM1-8,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实验室验证和拓展了这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成果总他引篇数近1000次,证明了这些分子的重要功能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中心的各课题组在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近30个新的人类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其中一些有重要生理功能和药物开发前景的基因有望在临床应用领域取得进展。

教师楷模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更注重能力、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他经常对研究生讲的一句话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研究生不仅要学会怎样做科研,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他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在发现、培育创业创新型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课堂上的马大龙

对研究生的指导,大到科研思路,小到论文修改,马大龙都亲力亲为。基因中心下属6个不同的课题研究组,他会针对每一个课题组进行指导,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他对每一个课题方向上的把握都极为准确,他渊博的知识和开创性的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平时学生们如果有问题到马大龙的办公室请教,他总是先放下手边的事情,耐心与学生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及困惑,开阔他们的研究思路,从各方面给予帮助、鼓励和支持,他睿智的语言和独辟蹊径的研究思路启迪着与他交流的每一个学生。他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马大龙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30多年来,马大龙先后培养出硕士生12名、博士生44名、博士后10名,联合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全国各地的进修生100余人。他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高尚感人的人格魅力、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个人。学生们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的恩师,在科研、教学以及做人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培养和熏陶。目前他教授过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多人已在相关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因中心目前有近60人的大家庭,是马大龙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以自身的人文气质和人格魅力营造了民主、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他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

马大龙常年兼任多项社会职务,社会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常说行政职务是暂时的,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只要没有开会,你总能在办公室找到他。看最新的研究文献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只要是与课题有关的信息,他都会下载下来发给基因中心的各个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常常感叹他对科学前沿的准确把握以及广博精深的知识面。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马大龙也经常与中心的老师和同学畅谈国内外的时事、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政策、绿色环保、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教导师生做一个爱国、正直、敢于承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经常提醒师生抵制社会上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等学术不正之风,不要盲目地追求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提倡脚踏实地、学术严谨。他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坦荡无私,作风正派,坚持真理,从不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不为名利而折腰;他洁身自好,能够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坚守住自己的本性,不随波逐流。他心平气和待人、不与人为难作对的处世哲学,体现出了他的真才实学、人文气质与才情侠骨,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震撼着与他接触的师生员工。

无论从哪方面讲,马大龙都无愧于一位真正的学者,教师的典范。

马大龙的学生这样说:

1998级博士生陈英玉:

“我们中心的老师和学生都是马老师的忠实粉丝。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马老师堪称完美。如果你有机会与马老师面对面交流,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朴实无华的亲和力和毫不骄矜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征服你的内心世界。”

2003级博士生黄晶:

“马老师对学生给予了充分尊重,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对学生敞开着。不仅在每周一的例会上,我们能与马老师充分交流,即使在其他任何时间,我们到他办公室请教问题,他总是放下手边的事情,耐心解答。而且,他把每个学生都装在心里,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

2005级博士生许兰俊:

“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课堂上的他总有一种热情散射到学生中。他不光教授知识,更多的是传授思路,他在课堂上特别喜欢讲历史,用人类医学史上的那些发现与发明叩击我们的心弦。”

(文章刊登于《北医人》第74期)

曾获荣誉: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0年和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奖。

1996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奖。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2012年和2017年分别被评为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2015年获第四届中国免疫学会“杰出学者奖”。

 

专题链接:“四有”好教师 “四个引路人”

编辑: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