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环学院胡建英教授课题组揭示蓝藻水华产生人类致畸物质维A酸

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胡建英教授课题组发现,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水华能够产生具有强致畸效应的维A酸类物质(Cyanobacteria Blooms Produce Teratogenic Retinoic Acids),推翻了维A酸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传统认识。该研究成果于5月29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相关的研究内容被《科学通讯》(Science News)报道,生态学家 Karl Havens指出该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opens up a new area of potential research),以青蛙畸形研究著名的Pieter Johnson认为该研究将有助于解释湿地环境中青蛙畸变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蛙畸形现象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科学家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青蛙发育和致畸研究表明,类维生素A物质暴露导致的体内维A酸过量或不足是导致畸形发生的重要机制。科学家们发现青蛙畸形往往发生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和水池中,但是苦于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水环境中存在能导致人类和动物致畸的维A酸类物质,因此青蛙畸形的成因一直困扰着生态环境科学家(Souder W., A plague of frogs. Hyperion Press, 2000)。

胡建英教授课题组对中国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太湖的研究发现太湖蓝藻水华能够产生高浓度的维A酸类物质,而且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是产生维A酸类物质的主要藻种。传统观点认为维A酸类物质的只能由人或动物产生,环境中的维A酸类物质只能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本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和细菌亦能产生维A酸类物质,这个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也唤起了人们对湖泊富营养化生态和健康研究危害更大的关注。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特别以湖泊和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区,水华藻产生的维A酸类物质可能通过饮用水或者淡水生物对当地的人群带来健康风险。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胡建英教授,第一作者为胡建英教授的博士生巫晓琴,其他作者包括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蒋洁琼,万祎研究员和加拿大萨省大学John P. Giesy教授。该项研究得到了基金委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5/21/1200062109.abstract

 

编辑:焱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