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再次发表PM2.5健康影响系列研究成果

粒径小于2.5微米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有显著的危害。目前我国多个城市PM2.5超标严重,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已成需要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继2012年5月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上发表"空气污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重要风险因子"研究成果后,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近期在国际权威呼吸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美国胸科学会刊AJRCCM) 和国际权威流行病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JE)上连续发表大气PM2.5健康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

国际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确证了大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危害,但是危害机制亟待深入研究。为全面探索污染物对于心血管呼吸系统、机体代谢和免疫等功能的影响,现代流行病学加速了与暴露组学、临床诊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结合,在人群调查中采用生物标志技术追踪污染物的暴露和代谢途径、分析污染物中的关键化学组分对于靶器官及组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机制。

近年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能首先诱发呼吸道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进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和氧化性损伤。为检验这一假设,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领导的环境与健康团队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张军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利用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的契机,对北京大气多种污染物和125名健康年轻人的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进行了追踪测量。在控制了气象和个体混杂因素后,研究团队发现奥运期间健康志愿者呼吸道炎症水平(FeNO)降低60%、呼吸道氧化应激素水平(EBC Nitrite Nitrate)降低18%、DNA损伤(8-OHdG)降低58%;奥运会后,呼吸道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回升。与既往在易感人群中进行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首次发现来自燃烧源的细颗粒物暴露对于健康人的呼吸系统健康也导致显著损害。研究结果“Inflammatory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s of Healthy Young Adults to Changes in Air Quality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s”发表在AJRCCM 期刊,并列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黄薇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张军峰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的北京大学合作者还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平教授、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王月丹副教授。

发表在AJE期刊的论文“Air Pollution and Autonomic and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teraction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Overweight, and Gender” 报道了朱彤、黄薇课题组于奥运期间开展的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追踪观测研究成果,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该论文报道了细颗粒物暴露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和血管功能损伤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 在控制了气象和个体混杂因素后,大气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暴露后数小时内,污染物浓度增加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降低和血压的升高具有显著关联,全身低炎症水平和肥胖可能进一步加剧污染物急性暴露的心血管功能损伤。这项研究同时发现,细颗粒物中的黑碳(Black Carbon)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AJE 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黄薇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该论文的北京大学合作者还包括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张远航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过去十来年充分发挥学校交叉学科优势,致力于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人体健康危害研究,在大气污染的区域健康风险、对健康和易感人群的心肺系统影响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系列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医学、流行病学与环境健康期刊上。

 

编辑:焱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