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要茂盛教授与合作者在Science发文呼吁全球做出历史性抉择防控室内气溶胶传播呼吸系统感染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近代史经历的一场重大灾难,目前形势仍不乐观,未来走向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虽然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展开,但有效的物理防控仍然是遏制疫情蔓延的重要举措。作为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一直受到争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3月官方宣布空气不传播新冠肺炎。随后,来自全球36名顶级科学家组织239名相关领域科学家呼吁世界相关机构部门要重视新冠肺炎的气溶胶传播。新冠疫情暴发一年多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没有改变立场,直到近期(4月30日),在其官方网站上修改更新了指南,指出气溶胶能够传播新冠肺炎(https://www.who.int/news-room/q-a-detail/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how-is-it-transmitted)。最近(5月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其官方网站上更新了指南,同样确定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的事实(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cience/science-briefs/sars-cov-2-transmission.html)。

早在2020年2月初,北大要茂盛教授就一直认为存在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并通过新华社、中国科学进行解读与科普(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0/c_1125554158.htm)。在世界卫生组织修改指南之前,要茂盛教授与来自全球的近40位不同学科顶尖科学家一起向Science提交了一篇题为“A paradigm shift to combat indoor respiratory infection”的社论,近日被Science正式发表(DOI:10.1126/science.abg2025)。文章指出,全球相关部门和专家在认识环境病原体感染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过去几十年,相关政府在食品、水的生物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在空气的生物安全上做的工作却非常稀少。作者们指出,现在是世界需要做出重要的历史性抉择时刻,呼吁要像180年前认识到食物、饮水生物安全重要性一样对待当今的空气,用以应对日益增加的传染疾病爆发的挑战。

Science文章网络截图

对于防控气溶胶传播传染疾病上的工作欠缺,文章指出主要由于:一是气载病原体难以监测,二是人们对气溶胶传播疾病的错误认识以及稀少的科研数据。为应对新冠肺炎以及未来可能的同样挑战,现有和未来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强制的通风标准,甚至考虑基于风险控制与按需的通风。对于未来室内传染疾病的防控,首先全球需要认识到气溶胶传播传染疾病的重要性,其次要设计综合性的通风系统,同时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来协同监测、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防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染病疫情的爆发。文章最后强调,在21世纪,我们需要大力呵护我们呼吸的空气,就像我们呵护从水龙头喝的水一样,确保我们没有吸入病原微生物。

有效的通风可以显著降低室内气溶胶传播呼吸系统感染疾病(Science网站图)

北京大学要茂盛教授早期主持的研究发现,人体呼吸气溶胶就是传播新冠肺炎的重要机制,并且被ScienceNEJM等刊物引用作为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与人体排放新冠病毒的关键文献。此外,要茂盛教授在武汉与北京的监测工作发现,新冠病毒气溶胶浓度高达几千个每立方米(《北大团队利用机器人采样器现场监测新冠病毒气溶胶》。作为该社论的合作作者,要茂盛教授认为,“气溶胶传播疾病的争论或分歧可能主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对气溶胶、液滴或空气传播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的差别。对于近距离接触,呼吸气溶胶浓度较高,而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气溶胶浓度被显著稀释,就像将一滴墨水注入大海观察到的现象一样。有效的通风必将显著降低气溶胶浓度,从而减少传染病的爆发。该社论代表近40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在该问题上的集体声音,Science刊物对该社论的发表,在推动防控室内气溶胶传播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上,特别对尽早消除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

36cd39452b18447e8a49da804ed09d70.jpg

要茂盛教授团队早期在武汉医院环境监测新冠病毒气溶胶(J Aerosol Sci封面文章)

该项社论工作由昆士兰科技大学Lidia Morawska教授组织、领导,来自全球37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参与了该社论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茂盛教授与这些科学家一直在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的问题上协同合作,特别是与该项社论的通讯作者Lidia Morawska教授展开了多项合作。早在2017年,Lidia Morawska教授参加了要茂盛教授主持的生物气溶胶第600届香山科学会议(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7-07/10/content_298595.htm)。要茂盛教授的工作主要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新冠肺炎疫情专项(22040101)、广州实验室(EKPG21-02)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1725701)的支持。

文章链接

Lidia Morawska, Joseph Allen, William Bahnfleth, Philomena M. Bluyssen, Atze Boerstra, Giorgio Buonanno, Junji Cao, Stephanie J. Dancer, Andres Floto, Francesco Franchimon, Trisha Greenhalgh, Charles Haworth, Jaap Hogeling, Christina Isaxon, Jose L. Jimenez, Jarek Kurnitski, Yuguo Li, Marcel Loomans, Guy Marks, Linsey C. Marr, Livio Mazzarella, Arsen Krikor Melikov, Shelly Miller, Donald K. Milton, William Nazaroff, Peter V. Nielsen, Catherine Noakes, Jordan Peccia, Kim Prather, Xavier Querol, Chandra Sekhar, Olli Seppänen, Shin-ichi Tanabe, Julian W. Tang, Raymond Tellier, Kwok Wai Tham, Pawel Wargocki, Aneta Wierzbicka, Maosheng Yao (2021),A paradigm shift to combatindoor respiratory infection, Science,372(6543),689-691.

参考文献

Jianxin Ma, Xiao Qi, Haoxuan Chen, Xinyue Li, Zheng Zhang, Haibin Wang, Lingli Sun, Lu Zhang, Jiazhen Guo, Lidia Morawska, Sergey A Grinshpun, Pratim Biswas, Richard C Flagan, Maosheng Yao(2020),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atients in Earlier Stages Exhaled Million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Per Hour,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ciaa1283. DOI: 10.1093/cid/ciaa1283.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