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年轻人,在战“疫”中三十而立

“战”疫的特殊60天,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治医师刘中砥来说,连呼吸都是奢侈而危险的。

这几天,“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团与公众见面,刘中砥是28名报告团成员之一。距离4月6日刘中砥离开武汉已过许久,这次报告活动让他再度回忆起自己在武汉经历的分分秒秒。

这位出生于1990年的年轻医生,从2012年读硕士时期起就参与临床工作,处理突然到来的严重多发复合伤患者,是他的日常。但是,第一次来到武汉时,他还是不可避免地感到紧张。

2月7日下午,刘中砥随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眼前的景象给这位年轻的医生一个“下马威”: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的机场大厅异常安静,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没有其他车辆,窗外居民楼里也没有活动的人影,整个城市像停止运转了一般,呈现出一种诡谲的静谧。

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不平静的——超负荷运转的医院。没有时间休整,刘中砥和同事们放下行李箱,接受完培训,迅速赶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他们将改造并整建制接管这里的重症病房。

刘中砥的专长是骨科,面对呼吸系统的疾病,他并不是被派往武汉的首选。但是身在北京时,他心里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就像在打仗时,即使我拿不到枪也想去帮忙抬个担架一样”。到了报名的时候,刘中砥没有任何犹豫。

事后,他佯装着自己还没报名,以商量的口吻跟母亲讲了医院的召集令。“很难开口。”刘中砥说。17年前,他的父亲作为一名医生、一名老党员,也在抗击非典的一线。14岁的刘中砥仍然记得父亲回家自我隔离的情景。那件事就像一颗种子,让这个少年向往着穿上那身白大褂,在危难来临时主动挺身而出。

2009年,父亲去世,刘中砥也踏上了医学生之路。直至11年后,当他穿着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护目镜和防溅面屏时,父子俩的身影重合了。

元宵节那天,刘中砥所在医疗队抵达武汉24小时后,新的重症监护病房正式启用。在密封的隔离衣和口罩的保护下,他鲜有地感受到了呼吸的难度。他清楚地听见了自己重重的呼吸声。从清洁区走进污染区时,他一扇一扇地推开五道大门。每开一道,他的紧张感就加重一分,离高浓度的新冠肺炎病毒就靠近一寸。

“敌人”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投入紧张的工作后,刘中砥很快就忘记了这份紧张感。离患者最近时,就是他的嘴巴贴着患者的耳朵,因为患者太虚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听清。

刘中砥所在病区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对母子。母亲是一位60多岁的阿姨,她的爱人因新冠肺炎去世。但这位阿姨非常坚强,积极地配合治疗。有一次值班,刘中砥去阿姨那里留取一些影像资料,之后想上前问问她还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这时,她赶紧向后退了一步跟刘中砥说,“大夫,不要离我太近,你一定要做好防护,你们还这么年轻!”

刘中砥很受感动。后来阿姨因为病情需要转到了别的病房,她的儿子继续留下接受治疗,但父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为了开解他,医疗队决定视频连线母亲,阿姨劝导儿子说:“你爸爸已经走了,就别想太多,你还有自己的家庭,我们活着的要好好地活……妈妈为你加油!”

这份不幸中的坚强也感染了刘中砥。在这里他面对的一切,与在北京大不相同。聚集性发病是当时疫情的一个特点。打电话下病危通知时,刘中砥所接触的大多数家属的反应并没有他往常接触的患者家属那样强烈。有人跟他说“在家隔离没法取(通知单)”。他们的语气低沉、压抑,带着几分猝不及防的错愕,仿佛已经失去了悲伤和激动的力气。

结局不总是大团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春天总会到来。

3月1日,刘中砥在前线度过了自己的30岁生日。那天,他所在的北大援鄂医疗队在前线举行了党员重温入党誓言的活动。“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刘中砥再次喊出这句誓言时,感觉与以往都不同。

刘中砥说:“在和平年代,‘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样一句话感觉很遥远。但是我在跟家人告别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因为当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平安回到北京再跟家人团聚。”

有一次,一位患者突然出现昏迷,血氧降至70%,需要医护人员冒着极高的感染危险为他插管。刘中砥说,身边的这些年轻战友无一人退缩,大家火速准备好器材、药物、无菌包,和麻醉师密切配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操作,及时缓解了患者的病情。“这些经历都让我有了更多责任感,同时明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在关键时为患者保驾护航。”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的回信时,刘中砥刚下夜班准备休息。他记得,总书记在信中说,他们“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离开家时,刘中砥跟母亲说,“我们年轻人能吃能睡,跟着院长主任护士长往前走,不会有事的”。经过这60天,他觉得,他们仿佛都在“战”疫一线“长大了”。虽然他们会在防护服上画上美少女战士和机器猫,但他们在危险中总还是能保持笑容和乐观。

原文链接: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年轻人,在战疫中三十而立(《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12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