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马克思主义社团在北京高校呈活跃之势

迎接十七大特稿:马克思主义社团在北京高校呈活跃之势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肖卿的宿舍有一个三层的书架,其中的两层摆放着《资本论》《毛泽东选集》《理想国》《正义论》《社会契约论》等书籍。他每个月都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和一些同样钻研这些书籍的同学在一起开个讨论会。

肖卿是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青马研)的一名会员。兴趣广泛的肖卿从中学起就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有所涉猎。进入大学之后,“卧谈”成了“必修课”之一。卧谈中的话题说着说着就转到国家大事上了,同学之间对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现象等都不免会有一些争论。

肖卿不愿意让这些争论总是停留在表面,“想要寻求分歧的根源。”这是他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最初动力。

怀着这样想法的肖卿在发现青马研这个社团的时候如获至宝。青马研组织会员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学习资料进行研读,每周组织社团内部成员和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

他们的论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中国20年以来的改革思路以及评价,21世纪中国改革的突破点等等。

肖卿觉得,这些讨论是开放的、自由的,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不管持何种观点都以理服人。就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真理越辩越明”。

青马研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昱博介绍说,北大青马研成立于2001年7月1日,很快在北大社团的“百团大战”中崭露头角,连续6年被评为“北大十佳社团”,在全校有160多名骨干会员。截至目前,北大已经有十余个院系的几千名学生听过研究会成员讲的理论课。

赵昱博说,理论社团之所以能在学生中产生影响,传播的思想能够为学生接受,是因为学生自己建立的组织本着“学术讨论无禁区”的原则,放低姿态,用平等的态度和学生沟通,“不是要打倒谁的观点,而是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除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生们还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青马研的成功并非个案,清华大学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协会会员总数达到了4000余人,是全校最大的学生社团。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春晖社、北京师范大学求索学社、北京科技大学求是学会等一大批学生理论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发挥着作用。据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的理论类社团就达到上百家。

随着理论类社团在高校中的发展和壮大,此类社团已通过校际合作将在各自学校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2002年,青马研参与发起组织了北大、清华、人大博士生论坛,为高校青年理论骨干搭建了高起点、宽视野、多层面的研讨空间,博士生论坛每年举办一到两次,迄今已举办了八届。

2007年,全国各地34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高校理论社团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高校理论社团代表总结了经验,对推动在全国青年学生中掀起学习研究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潮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恩远认为,年轻一代是未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向年轻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这个方面,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时,要改变理论教育教学方面陈旧的方式和手段,适应年轻人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他说,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社团体现了年轻人的责任心,是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有效途径,要支持其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