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中国影响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

12月24日,中国外文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前瞻2021:世界之中国”对话活动在京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王逸舟作了题为《2021中国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一点小焦虑,因为现在中外关系出现了不太多见的紧张感。这种紧张已经变成了双方的猜忌、焦虑,达到罕见程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成立100周年的隆重时刻。在此特殊节点,需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反思自身?

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影响世界

大国,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影响世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影响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不仅要变得强大,还要尽可能完美。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影响世界。

当今世界,中小国家的命运,往往都会随着世界风云变换、全球化起落,而忽而升到波峰、忽而跌到谷底,受到深度裹挟。但像俄罗斯、美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大国,一般不太容易翻船,不太会由于处于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外部大中小各种国家的博弈而毁于一旦。大国出问题其实主要是在自身。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正在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处于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伴随巨大不确定性的新时期。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王逸舟(摄影/陈建 人民画报)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在世界舞台上是位革命者,他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重要理念就是革命,成为改变近百年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动能。

当然,那一时期也有一个较大的盲区,就是中国的革命要跟强者抗衡,但其自身发展,国内的消费、老百姓的需求,包括以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悄然兴起,在中国国内都没有被列上日程。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带动了亚非拉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摧毁了帝国主义几百年来的秩序和体系,但另一方面,也跟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消费和科技进步失之交臂。

第二个时期,是在邓小平时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告别革命,蓬勃发展,一门心思搞建设。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jpg

会场(摄影/马耕平 人民画报)

这一时期,可以说缔造了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用务实办法去意识形态化,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活跃的一大经济体。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软实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全球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不再讲革命和斗争了,不再跟原先的盟友结盟了,不再跟亚非拉国家结伴跟西方斗了,跟美国建交、跟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跟韩国、以色列这些没有建交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当时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完完全全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当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政策体系的调试和变革没有很好地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贪腐现象,引发了老百姓不满。

但无论如何,第二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全球发动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富起来”的路线紧密对接。

世界如何理解中国“强起来”?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迈向世界高地,迈向世界强国,各方面有了很多新气象。但同时我们也要想一想,世界上对于中国的“强起来”,到底如何理解?尤其是当今世界有80%多的国家都很小,他们对中国这样一头雄狮、一个巨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它“强起来”的含义,远比我们理解的要复杂得多。

我到很多国家讲学和交流,深感存在一种偏差,外国对“强起来”的中国,多少带有一点恐惧。而我们对“强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单相思”,觉得中国强大以后,全球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很多国家,你跟他们的百姓和学者接触的时候,会发现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对话,总的倾向是针对中国崛起,国内过分乐观,外国过分悲观。问题是,现在这种差距还在扩大,乐观情绪继续加大,外部的悲观感也在持续加深,让我感觉到中外关系发生了一种扭曲和对立。

中国的很多叙事话语,在国内,让我们的信心得到提振,听后非常振奋,但在国外却不一定。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jpg

王逸舟(摄影/马耕平 人民画报)

比如,中国最有力量的那些代表,高铁、特高压、航天器、水坝等等,我们讲我们有全球最大的水坝、最大的工地、最大的输电网,但这些大的东西在小国家民众看来几乎是无感的。你想想,它怎么有那么大的国土面积?它怎么可能在连公路都没有的情况下去建设高铁呢?全球95%以上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高铁的。

再如,对于修建大坝,对很多弱小国家来说,他们会担心,担心大坝会泄漏,造成生态破坏。

又如,我们讲到中国人的一些偏好,中国人有钱了,到别的国家搞旅游、搞开发,我们认为对国外有好处,但对别的地方却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我们到国外买象牙、买濒危动物的骨头等等。但很多国家的人就会不理解,觉得你有钱了,对别国、对生态多样性、对小国的热带雨林,都未必是好消息。

今天我们看到中美两个巨头的对峙,认为是两头大象开始博弈了,全世界的“小动物”们都觉得很害怕。“小动物”们关心的是什么?比如全球粮荒,比如全球很多物种的生存。而很多外国人现在都把中国看作一个“贪婪”的家伙,很粗放,干活、施工、抓项目、在全球拼命卖商品。

所以我建议,我们除了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在打造大国重器之外,我们的媒体和公众能够跟其他国家做同样的事情,用同样的眼光,关切同样的全球议题。

从中国来讲,最好的文化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我们要有大国风范和伟大的心

我认为,中国不知不觉中在学习美国。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既朝向美国,也瞄准美国,我们对美国特别敏感,对美国的力量、美国未来成长的路径、美国的大型实验室,特别关注。感觉中国越来越想成为另外一个美国。

但是,未来一定不是两极世界,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一种多层化、多极化、多元化的方向。大国仍然是力量最大的,但不能把所有事务全部都管上。像以色列、北欧、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拥有全球特别好的药品、医疗器械、公共论坛、公共产品、维和倡议、外宣手段,其效果反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所以未来一定是多极、多元的世界。中国有富有优势的经济体量、巨大的国际规模、强大的国家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3).jpg

会场(摄影/马耕平 人民画报)

我们可以自己数数,也许100个全球问题中,我们只关注前10,而且这前10个问题还是跟大国博弈、经济竞争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有大国风范,要有伟大的心,要有世界的感受,要和千千万万的大多数人同呼吸共命运,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体验,一样能够照顾他们的关切。

中国人一定要看一看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他们在21世纪更关心的是什么?更担忧的是什么?比如他们担心粮食问题,担心没有疫苗,担心气候变化让未来的国土面积缩小,担心物种生存,它们生活的家园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发声,需要中国有更多的年轻人去投入。

所以,中国成长真正的关键是,作为世界一分子的我们,能不能关切他人之关切,我们能不能为世界做得更多?


原文链接:前瞻2021 | 王逸舟:中国影响世界的最好办法,是自己做得更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