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3月,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科和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相继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深化全球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协作,寻求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秩序深刻重塑,全球治理机制亟待完善。多重因素撼动旧局、推动变局,唯有通过跨界与融合,开展协同与合作,才能突破时局、开辟新局。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未来,大学必须有“跨界”的格局,围绕共同科学命题和时代使命,突破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固化界限,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补,聚焦协同行动,推动共同发展。

要推进学科之间的跨界。当今时代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度复杂,只用单一学科来审视,难免管中窥豹,必须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工具、方法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在科技和社会前沿问题上实现颠覆性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大学必须改革学科组织模式,完善跨学科组织架构和制度环境,深化跨学科、整体性研究,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案。北大最近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仅要把理工科的相关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更要与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要推进大学之间的跨界。新的全球化时代是创造更加鲜明个性的时代。每一所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这为大学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开放与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主流,大学要拓展交互范围,深化交互程度,将自身深度嵌入世界知识生产的宏大体系中,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要推进产学研之间的跨界。当今时代,创新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由科学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市场应用的逻辑已被颠覆,大学与企业等组织在创新链条上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学要继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保持在前沿科技、创新创造领域的独特地位,就必须打破封闭、紧贴需求,探索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建的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在助力地方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集聚社会资源,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比如,近年来,北京市先后成立了脑科学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机构,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面向未来,大学更要具备“融合”的能力,博采众长、消化吸收、整合创新,实现结构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升级,形成既有国家特点、民族特色,又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的教育形态。

要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世界,知识的创新和更迭将更加迅速,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要求有更加专业的技能,同时,各种高度复杂的问题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视野来进行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未来的优秀人才既要具备复合知识背景和开放、包容、协作精神,又要在特定方向钻研精深,具有创新、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大学要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充分激发他们求知欲、探索心、创造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要融合形成新的科研体系。传统的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系作为基本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守护了学科知识的传承,但也成为交叉融合的壁垒。面向未来,大学需要构建立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体现两套逻辑:既要保留传统学科的稳定,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又要以前沿交叉、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积极搭建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网络,为学术融通创造条件。同时,要紧密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突出关键重大科学领域的布局,推进新文科、新社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等的建设。

要融合形成新的社会服务形态。大学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又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既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推进器,又是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发动机。不断创造、传播新的智慧之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是大学的内在使命和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要始终秉持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紧盯社会现实需求,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谱写高等教育的服务篇章。同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大学还要树立高度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结成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和知识在国际社会更广泛地流动,协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原文链接:跨界与融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