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漫:加强大数据时代健康中国疾病"侦防"体系应用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并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这一目标任务明确了公共卫生体系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出了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生态环境及人类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如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等,传染病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80%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都具有空间属性,如人群和动物的发病感染情况、宿主媒介的分布、温度、湿度、降雨、土壤、卫生设施等都与地理位置有关。如何控制疾病的爆发和对疾病侦防,学界应用研究(成果)尚未体现出成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中国要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健康体系。如何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背景下落实中央政策,使我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建设以预防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系并未破题,仍需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撑。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的前提是第一时间得到这样的信息资料:什么地域,什么卫生事件和严重程度,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各类具有爆发性质的疾病侦测以期及时的获得各类相关资料。疾病预防或者在疾病爆发时如何做出合理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对各类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案,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相关资料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疾病爆发时或者防范疾病做出最正确处理。改革创新是每一个领域进行重大突破的前提,纵观前人疾病预测,监测工作,经典统计方法在处理小区域,少量种类疾病时具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处理这种以“健康中国2030”为目的大范围,广人口,多区域的问题体现出疲软的一面,这就需要对方法进行改进。

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理论为我们解决这种大范围,广人口,多区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这是我们提出方法改革创新的依据。互联网数据不仅涵盖各类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案、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相关资料(各类疾病预防的数据基础),还能够第一时间让我们得知在什么地域,产生如何严重的哪种卫生事件。

大数据战略已被多国定为国策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大数据来执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核心问题。中国需要从Google Flu Trends(GFT)这一大数据时代产品吸取经验教训。Google从2008年起上线一款预测流感的产品GFT,目前至少已登陆25个国家。谷歌发现某些搜索关键词可以很好地标示流感疫情的现状。GFT的工作原理就是使用经过汇总的谷歌搜索数据来估测流感疫情,谷歌已经通过某些搜索关键词比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早两个星期得到流感疫情的资料,虽然这个方法并不完全成功,但是它为建设健康中国疾病侦防提供了思路和经验教训。近10年来,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经典统计手段已经独木难支,高维数,大样本,小样本理论接踵而来;因人体本身就是疾病寄生和传播的载体,如何通过仿真对比人体某些组织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状况来进行疾病侦测和预报,仿生学在疾病侦测领域中的应用等,均已引起医学/健康社会学学者、统计学者的重视。

纵观前人相关工作,传统统计方法在疾病预测领域已有成熟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大样本大维数背景下的疾病预测刚刚起步。结合传统方法理论,将其改善并使其适用于大数据背景下亦是一种改革创新的动力。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以大数据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是构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健康中国”“侦防”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发挥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管理事半功倍作用的基石。建议政府积极发挥医学社会学、健康社会学、统计学、数学专家学者智力(已有为潜在的成果),将“构建大数据时代健康中国的疾病‘侦防’体系”作为同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两弹一星”工程同等地位的国家战略。

(作者王红漫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原文链接【智观两会】王红漫:加强大数据时代健康中国疾病"侦防"体系应用研究 (中国网 2021年03月05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