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聚焦新时代新使命 推进卓越本科教育

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林草局、中医药局、中国科协在天津联合举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本次启动大会上,北京大学以《聚焦新时代新使命推进卓越本科教育》为题进行交流发言,以下是发言的精彩内容: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发言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大学把2019年明确为“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把本科教育作为北大一切工作的根基。近期,连续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科技创新大会。全校师生两千余人次参与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明确了五个关键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做到德与才、体与魄、知与行、传承与创新、志向远大与脚踏实地、个性发展与责任担当的六个紧密结合,实现“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教育理念。

“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校园、教室的物理边界逐步被打破,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知识、新思想往往产生在学科交叉领域,要突破现有学科格局,促进跨界融合,凝练文理医工农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类社会思潮交融碰撞,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大学的延伸。本科教育改革也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改革。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内涵式发展。

围绕五个明确的关键问题,北大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进行了以下四项探索。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在综合改革中,首先是学校要加大投入,其次是引导和督促院系将精力和资源投向本科教育,明确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立德树人工作,教授带头上本科专业基础课、带头参与学生指导。落实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书院制,开通师生交流网上预约系统,密切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找到“引路人”。全面实行本科生“双班主任”制,书记、校长和院系领导、机关干部深入到学生中间,兼任班主任,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推动本科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我们处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此,我们推广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讨论班、读书班、混合式教学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注重实践育人,将理论学习与实验、调查、实习等环节紧密结合,让学生懂世界、懂中国、懂社会,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融入社会发展主流。

同时,调整学分比例,把专业核心课做得更凝练。打破专业、学科、院系、学部的边界,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实现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力。

将新兴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新兴学科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成立文理工兼容并重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法律、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学科和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进一步优化跨学科、整体性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开设整合科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等10余个跨学科专业,精心设计古典语文学、思想与社会等5个跨学科项目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加强本科课程和教材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好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内容、讲授方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建设目标,严格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全力打造精品课,推动优质课程的慕课化。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体的“嵌入式”辅修项目和高水准双学位项目,推动双学位或辅修课程与主修课程的同质化管理。修读双学位(含辅修)的学生从2014年的1556人下降到2018年的1101人,但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支持教师编写精品教材,2000年以来累计资助近千项教材编写项目,一大批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调整课堂规模,50人及以下的课堂数量增加至1700多门,强化了教师的指导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抓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本科教育体系。

原文链接: 北京大学:聚焦新时代新使命推进卓越本科教育新华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