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汤蕉媛:祖国永在我心中

(本文作者汤蕉媛为印尼归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校友,致公党党员,曾任海淀区人大代表)

七十年前的十月一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海外华侨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温暖和召唤,从此不再感觉自己是“海外孤儿”。随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华侨青年掀起了归国浪潮,在祖国磁石般的吸引下,他们冲破各种阻力纷纷返回国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我,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那时的我在印尼望嘉锡华侨学校读书,初中尚未毕业就产生了归国报效祖国的想法,于是瞒着父母,在1955年与几位同学到当地的领事馆办理护照。我父亲看我决心很大,对我说:“我从小到南洋谋生,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要回国就回去吧!”随后,我与几位同学前往印尼移民厅办手续,当地的官员说“你们要想清楚,一旦离开了就再也不能回印尼了”,同时要求我们每个人留下十个手指印,以示保证。相关手续办理完毕,我意识到即将与家人诀别,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中国与印尼政府关系逐渐改善,在离开印尼整整三十五年后的1990年,当我返回出生地,站在父母墓前,不禁感慨万千,内心之中恳请父母原谅小女儿未能尽养老送终之孝,同时也眼望墓碑告诉父母,我回到祖国后,不忘初心,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兑现了报效祖国的承诺,希望父母在九泉之下有知,会感到欣慰。

1955年6月14日,刚满17岁的我和几位同班同学乘坐荷兰“芝万宜号”万吨巨轮启程回国,当时我们高唱《歌唱祖国》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团员之歌》中的那句“再见吧妈妈!”,奔向祖国的怀抱。其实,我们回国前就了解到新中国刚成立,国内生活艰苦,但我们就是不畏艰难,一心要报效祖国。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四兄、四姐,根据更早回国的人的经验,家人为我准备了很多东西,有学习用品,如练习本、铅笔、橡皮,还有日用品,如香皂、洗衣皂、雪花膏(夏士莲),衣服、毛毯等等,足足装满了七只大皮箱。

在海上航行了约20天,“芝万宜号”到达香港,随后有其他船只接我们上罗湖桥口岸,准备进入深圳。当看到桥的另一端飘扬着五星红旗,旁边有一名解放军战士护旗,我们这些海外赤子立刻心情激动飞快地跑过去,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唤,亲爱的祖国,我们回来了!那时刻,那情景,那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至今历历在目。

1955年8月23日,我被分配到北京十二中读高中。在中学期间,领导和班集体很关心我们这些归侨同学,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了我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品德。在高中时,我在组织和集体的培养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加入了共青团。

195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大学期间,我的进步也很快。1959年8月,出席共青团北京市第五次代表大会。1960年2月4日,出席“北京大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代表大会”(简称“第一届先代会”)。同年2月27日被市侨联评为“归国华侨先进模范”,并出席市侨联第四届第二次会员代表会。

从北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中学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三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我热爱学生,努力工作,一心扑在教学上,被评为高级教师。

在北大居住期间,认识了不少在北大工作的老归侨教师和家属,他们邀请我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座谈、会议等,我了解到,他们加入的组织叫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为主体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议政党。在得知这些后,我内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加入这个组织,就能为祖国作出更多贡献,这与我“回归祖国的初心”一致。后来经他们介绍,我于1987年12月加入中国致公党,在北大老同志们的影响下,进步较快。

1992年底,我四姐回国观光,我陪她返回故里为祖母扫墓,这是我第一次回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坂里村。我们乘车前往,沿途看到一望无边的围海大堤,接着又看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捐建的“集美村”,从小学直至各类大学,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化教学基地,令人赞叹。随后,当车辆驶过穷山僻壤的山区终于抵达坂里村,看到故里的贫穷面貌,我深感为家乡培养人才责无旁贷,我要向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学习,决定做两件事:1.帮助家乡的坂里中学的图书馆图书达标建设和新春中心小学建立图书室;2.在新春中心小学设立“汤蕉嫒奖学金”。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归侨、老教师、老致公党党员尽自己微薄之力助力家乡的人才培养,为此家乡人向我赠送锦旗“捐资兴学、造福桑梓”。

2000年初入住西三旗育新花园小区,这是一个有五千多户两万人的小区。也许大家看重了我这个人具备关心集体、乐意为大家做好事的热情,2003年12月,我被直选成为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后来又连任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是育新小区选民的信任,使我这个65岁的退休老人又有了重新为祖国作奉献的平台。为了能切实做好代表工作,我加倍努力学习,学宪法、学文件、读书、看报、看新闻,我抱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襟怀坦白,忠实履行人大代表的使命,尽力做到致力为公、赤诚为民,肩负选民的重托,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

2005年10月19日,“焦点访谈”播出节目《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发表,在那次“焦点访谈”中有记者采访我的环节,提到我几乎每天都到人大代表信箱查看是否有民众来信,提到小区西门外的道路没有斑马线,出现过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于是我联系市公安局希望解决斑马线的问题,星期一打电话,星期二发传真,星期五就有人来实地考察。小区居民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我自己也体会到了代表说话的分量,人大代表的权力是民众赋予我的,我一定要多听多了解大家的想法,于是我向居民公布手机号和电子邮箱,还不定期举办代表接待日。

“知民情、尊民心、重民意、解民忧”是我时刻不忘的座右铭,我当代表期间,共收到500余封信,我都逐一登记、编号,对于所反映的意见、建议,经过疏理、分门别类认真处理,写建议案,向有关部门反映、交涉。

在当代表期间,我前后写了建议案102件,信息171件,后任特邀信息员期间又提交信息64件,其中有不少建议案被采纳,有的被评为优秀信息,也有不少被发表在北京日报、北京人大杂志、致公杂志、海淀人大杂志……我写的信息全面涵盖了民生和参政议政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受到致公党中央、致公党市委、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区委统战部、市侨联等各级组织的奖励和表扬。例如,

2005年12月致公党中央发荣誉证书“授予汤蕉嫒同志为致公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12月17日,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致公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聆听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召开所致的贺词。

2008年10月,获中共海淀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授予的证书“为海淀区统一战线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先进个人”。

2008年12月致公党中央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12年2月,获中共海淀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授予的证书“为海淀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发授带并奖励小米手机一部。

2014年11月,北京市侨联、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了荣誉证书:“汤蕉嫒同志: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个人”。

从2005年3月至2016年3月,获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荣誉证书:在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信息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信息员”。

高度关注北京奥运,以百倍热情为奥运建言献策,共写了13条有关奥运的建议和信息。2004年12月收到北京电视台刘敏台长的感谢信。2007年7月又收到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的回信,招募处张文涛和刘蓉处长还来到我家,带来奖励和表彰,还赠送了奥运纪念品。

另外,根据2011年3月收到柳哲先生来信反映辛亥革命烈士祁耿寰墓的修复问题,我陪同人大常委会周来升主任到香山玉皇顶去查看情况,研究解决。在主任批示下,在辛亥百年纪念前夕,烈士墓于2011年9月27日完成修复。

自2004年起,连续10年提出关于清理外来人员、整治熊希龄墓园环境的建议案,并联名百位区人大代表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我于2013年3月给当时的海淀区隋振江书记和孙文楷区长写信,恳请书记和区长关注熊希龄墓园的整治问题,后来书记作了批示,该建议得到海淀区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年努力,熊希龄墓园环境治理工作于今年10月圆满完成,为熊希龄夫人毛彦文女士实现百年之后归葬香山与熊氏合葬的遗愿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建立熊希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弘扬熊希龄先生爱国、慈善精神,促进两岸民间交往作出了贡献。

虽然现在我已是81岁高龄,作为老归侨、老致公党党员,曾经的海淀区两届人大代表,我要继续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努力发挥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有我们的担当。回忆回国六十多年来的种种经历,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巨变,亲身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我要感恩党、感恩祖国,我期盼在我的晚年依然能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凝心聚力,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奉献终身,这是我不变的信念,也是我永远的追求!因为,祖国永在我心中!

老归侨汤蕉媛

2019年9月1日


新闻专题: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专题网站:“我的北大我的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