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成长·情缘

未名湖畔红一楼,古色古香的外观,黑黢黢的台阶,有点空旷的办公室——这是我对新闻网的第一印象。那时我上大二。如今再回到新闻网,办公环境已经大为改观,窗明几净,人丁兴旺。而我已经毕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这期间,我和新闻网就像两股交织的绳索,一刻不曾分开过。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从事新闻行业似乎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新闻网,我很难下决心留在这个纷繁的领域,继续自己18岁时的梦想。

相遇,收获家一样的温暖

2003年秋天,我和付饶、李双宏同学一起来到新闻网记者团报名。那天晚上,我们骑着车,七拐八拐地找到了红一楼,进了一间有着超大桌子的房间候考(后来才知道是一个乒乓球台)。面试的时候,杨晓华老师的幽默,一下子驱散了我们心头的紧张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这场人生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面试。正是这种轻松、新奇感觉,吸引了我,也留住了大多数前来报名的孩子们。

温暖如家,是新闻网留给每个人的回忆。作为一个组织,凝聚力是最重要的。每次开会,学生记者们都会各自带来零食、饮料,随意地放在桌子上,在分享思想的同时,也分享美食。记得上大一的时候,学院里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课堂上与老师也没什么互动,而新闻网则给予了每一位新来的记者充分的关切。大家都有机会发言、写稿、提问题。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她不仅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了依赖,更激发了我们的行动力,好像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定要努力做点什么事,才说得过去。

成长,迸发年轻的力量

加入记者团后,选题、采访、写作、发稿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日子变得充实忙碌起来,神经变得敏感紧张起来。那时的我们不知疲倦地舒展着自己,挖掘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份潜力。我在采访中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在新闻网这个大课堂上学到的。最可贵是,这种进步是潜移默化的,好像是在不知不觉的玩闹中就产生的。

当时的新闻网记者团只有十几个人,由于初创不久,多数稿件是学生自己找选题,题材也相当广泛。我记得自己交的第一篇文章是《漂亮的网球场,是谁冷落了你》反映的是网球场新建成后迟迟不投入使用的问题,发表的时候标题改了,大致是《国内第一块SPORTCOURT材料网球场落户北大》。在这次写作经历中,我明白了“新闻眼”对新闻记者的可贵。同样新闻事件,但在不同记者眼中却可以琢磨出不同重量的主题。

我特别怀念那些时光:采访写作“校园农民工”专题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身边有太多不熟悉的角落,需要关怀;采访北大另类教授阮积灿的时候,我从小理解的“好人好事”的观念完全被颠覆了,我看到了一位不为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好人,但自己却孤苦、寂寞,不被家人接受;采访十佳教师,与院士、学者的交流让我理解了卓越的人生其实是甘于寂寞的……太多的探索与发现总能让一个涉世不深的小朋友感慨良多。

正是在一次次的感动、感慨中,我们都进步了,成长了。如果不是新闻网提供的平台、动力和温暖,这个过程不可能如此自然、快乐。从这个意义上,她担负的教育者的责任,启迪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情缘,留下一生的回味

挥洒的,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带走的,用取之不尽的人生财富。

说了半天“新闻网”,但并不能把她仅仅看成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里面鲜活可爱的人。那些尽职尽责、和蔼可亲的老师们,永远是新闻网的灵魂。

我做记者的时候,新闻网的老师还比较少。深沉和蔼的赵维平老师,开朗健谈的杨晓华老师,专业又敬业的“静姐姐”刘静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杨老师是一位富有理想主义的、风趣幽默的人,他善于用宏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因此,他给人一种激昂的智者的印象,对学生特别有启发力。不少记者都是在杨老师的影响下,热爱上新闻事业的。刘老师是学新闻的博士,敬业又能干,是特别“靠谱”的一个姐姐,她对学生的指导清晰细致,很多能干的记者都她一手栽培的。

本科毕业后,我在新闻网工作过一年,也成为了学生记者团的指导老师,这才知道老师们的辛苦。随着影响力的增大,新闻网的业务量越来越多,记者团的辅导工作只是繁多的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正常上课,编辑老师们牺牲了很多业余时间,利用晚上、周末组织学生活动。

当“老师”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同学们太可爱、太聪明了,我记得2007年招新的时候,不少大一的新生很腼腆,稿子写得像高中作文,不过很快就写得十分像样了。北大11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一起采写校庆的专题,费劲脑汁,折腾了好几个月。这个过程中就诞生了很多记者新秀,我自己也很欣慰。

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学生,我都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最真切,最难忘。一起采访过,一起出游过,一起熬夜过,一起绞尽脑汁地编稿子、饥肠辘辘地等盒饭,大家在年轻时相聚在一起,彼此留下的印迹、情缘,必将伴随终身。

新闻网记者团成立十年间,我见证了八年,其中朝夕相处的时光大约有五年。埋藏在这段光阴里的记忆太多了。讲不完的故事,像电影一样闪过。同伴们的一颦一笑,还有那份属于年轻人的好奇心、责任感和担当。如果让我回忆,我最难忘的还是做团长的那段日子,红一楼上如豆的灯光,夏夜窗外的风雨声,灯光下一群读书人七嘴八舌地讨论选题,永久地回荡在我的记忆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