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怀念——纪念张龙翔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6年3月19日是张龙翔先生诞辰100周年。我很庆幸在大学本科学习和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能够师从张龙翔先生,从先生处获得许多终身难忘的教益。张龙翔先生与沈同先生一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他曾担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学系副系主任、自然科学处处长、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他是一位敬业、开拓和务实的好导师、好领导、好校长。

敬业缘于理想和抱负

张龙翔先生为人朴实,不尚慷慨激昂的言词。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终生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始终认为理想和信仰应体现在行动中,“做”比“说”更重要。193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其后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由于二战期间英国停止接受海外留学生,改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R.J.Anderson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结核杆菌脂质分析。1944年他抱着为祖国抗战效力的心愿,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桐油是战争物资,虽然研究所条件非常差,张龙翔先生仍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一心为抗战出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龙翔先生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他被抽调任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三校教授都忙于各自的课题和课程,张先生却终日忙于学校基建。他也曾有过想法,担心做事务工作会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但认为“总要有人做基建工作”,于是也就一心一意埋头于抓规划、抓设计和抓施工了。北大校园北部的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和中关园楼区都倾注了张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基建工作结朿后,张龙翔先生于1953年调到生物学系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科研,并任副系主任。无论是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是行政工作中,张先生一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务求做好各项工作。1956年张先生调到学校担任领导工作,但他始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工作,哪怕学校工作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回教研室,他把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和学校领导工作关系处得很好。

张龙翔先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他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抱负贯彻在事业和工作上,体现在他的重教、敬业和高度工作责任感上。

开拓不仅要有进取心,还要有渊博知识

张龙翔先生在学术上和领导工作上都富于开拓精神。他与沈同先生一起为我国生物化学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高瞻远瞩,强调生物化学作为交叉学科其学生既要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又要有较好的生物学基础。他们制定了生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张先生先后开设了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学和生物化学大实验。他们还在我国建立了第一批生物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得益于两位先生在学术上和教学上的真知灼见及全身心的投入,北大生化专业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张龙翔先生领导生化教研室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他的研究课题是“胰蛋白酶与其他蛋白酶的相互作用”,他较早就开始了蛋白质相互识别与作用的研究。1958年他领导生化教研室师生成功完成八肽(催产素)的化学合成。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进行人工合成蛋白质——胰岛素的研究,并于1965年合成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张龙翔先生担任学校自然科学处处长,对此项研究曾给予很大支持。

60年代,张龙翔先生领导的课题组开展胰蛋白酶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变化和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获得结构不同但仍具有活性的δ、γ、σ三种自溶产物各自的结晶,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构象和物理性质作了研究。当今生物化学研究已侧重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识别和作用及其动态过程,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龙翔先生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多么难能可贵。张龙翔先生的课题组能够一直位于学科发展的前沿,是与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分不开的,更是他不懈努力、勇于探索的结果。他把出国访问、讲学、参加会议都看成是学习的好机会,每次活动都要带回许多学术资料,甚至利用访问过程在对方实验室做了一个星期的实验。

张龙翔先生在领导教研室、领导系、领导学校的工作中展现的开拓精神,不仅是他进取心的体现,而且与他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和教学理念上富有创见有关。

务实才能取得实效

张龙翔先生办任何事都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从不搞“花架子”。他领导教研室和生物学系的工作主要抓基础课、实验课和实验室建设。他负责生物化学大实验,每个实验都要亲自带领师生做一遍,实验指导逐字逐句的修改。他主持编写的《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是国内理科中引用率最高的书藉之一。他对研究生的培养十分认真,要求严格。他要求学生有坚实的基础、开阔的思路,并且一定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的学生研究课题都很前沿,技术先进,有些实验方法国内还未建立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建立,有些试剂国内买不到就要求学生自己合成。例如,一位研究生测定大熊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的氨基酸序列,M4亚基共有331个氨基酸,工作量非常大,全部工作都是学生独自完成的,这是当时国内人工测定氨基酸序列最大的一个蛋白质。

张龙翔先生担任学校领导后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任务,并抽空到实验室看看学生做实验。他认为亲身在教学第一线实踐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做好学校领导工作。他到学校后仍十分关心教研室工作,常回来和我们一起研究教学和科研,但从不利用他在学校的权力,给我们教研室任何“方便”。无论是立项还是争取经费,他总是要我们走正常途径。实际上教研室只是他的“蹲点”。

1975年王选提出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建议书得到北大党委支持。作为自选项目要列入国家七四八工程计划,困难重重。学校将此项目交给张龙翔先生,让他担任组长。从组织有关各系技术力量参加攻关、争取国家立项、争取经费,到落实工作室、协调解决校内外各方面的种种关系以及攻关的决策等等,张龙翔先生一一落实,付出了很大心血,为后来方正集团的成立做好前期工作。张先生曾说:“我在北大期间,自认为在两件事情上做对了,有成效,一件是支持了胰島素合成;一件是支持了七四八工程。”

张龙翔先生在学校领导岗位上仍保持他的一贯务实作风,他抓基础建设,抓实验课建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落实北大基本建设,建学报,促进北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他为北大做了一系列的实事。在他病危时,他仍向看望他的师生询问学校情况,惦记学校的发展和他学生的学业。他把他的大半生精力贡献给了北大,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我们深切怀念他!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