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网情深

重回燕园,春回大地之时。未名湖中的冰儿,在暖阳中挥泪融去。一转身,从这所园子离开,已接近三载春去秋回。三年里,从象牙塔中的幸运儿,到奔波忙碌的媒体记者,到如今商界中的一枚品牌管理人员,谈不上沉浮,谈得上浮沉。

在北大,不过短短的两年,所以,如今都会遗憾这份短暂。同样的,这份短暂却是人生的莫大幸运,这所大学的人文情怀和科学进取的气质涵养,带给自己内心的归宿,将陪伴一生的命运轨迹。

年前的时候,收到了新闻网的约稿邮件,思绪漫溢。再回首,可谓忆网情深。作为非新闻专业毕业生,北大新闻网,是我记者生涯的启蒙之地,在其间培养的新闻理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北大新闻网做学生记者的成长点点滴滴,都难言忘却。

依然记得编辑老师们给我带来的业务指导和人生思考:记得当时新闻网主编杨晓华老师颇具诗人的烂漫和哲人的深邃;商伟老师如师如兄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刘静老师像知心大姐姐一般的微笑、嘱咐和信任;而刘君杨师兄的摄影洞见和多才多艺,相信更令师弟师妹们悻然怦动;张生明师兄如同一个大哥哥,葆有理科生的理性与智慧;美丽知性的徐丹同学,和冷幽默不断的潘聪平同学是死党,温柔恬静的卞卓舟同学和大气的徐安琪个性迥然不同……

顺着这样的思绪,和编辑老师、同学共事的工作场景、生日会、旅行活动等也仿佛历历在目,一一掠过心头。

2006年9月,北大新闻网记者团招新,我报名参加,并被录用。这是北大期间我参加的唯一的一个社团。在刚刚加入记者团的半年,我比较沉默——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多少信心,对于北大,对于记者团,对于新闻记者行业,了解甚少。

经过半年的磨合和适应,我对这份“工作”开始慢慢熟悉起来。采写的文章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北大新闻网上。不过,那时文章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要闻报道,相当于锻炼新闻稿的基本写作。这个期间,我也竞选了记者团的校务部部长,开始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

时光如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选题、策划选题的能力慢慢提高,半年后,我开始独立承担一些关注校园民生情况的选题,比如北大地域类社团的思考、北大邮递员的故事、北大图书馆的人性化措施等自采稿件。一年下来,我采写并发布在北大新闻网的稿件在70篇左右,接近10万字。虽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佳作,不过现在想来,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在记录着我的成长。

在北大新闻网得北大之便,可以频繁接触到国内外的知名人士,政治家、企业家、学术大师、文化娱乐名人,可谓应有尽有。2007年7月7日,北京大学59级校友、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我有幸作为校园学生记者独家采访了他。

坐在我旁边的李肇星,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大国外长的高高在上,他更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朴实、真诚。如今,已经不太记得当时是否和他握手,只模糊记得当得知我是北大学生记者时,李肇星主动要求在我的采访本上题字。他这样写道:剑雄同学,新闻是没有国界的,记者是有祖国的。并签上他的名字和时间。如今,这个签字原件还封存在我的抽屉中。

后来,在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第一时间在北大新闻网发布了三篇报道:李肇星受聘北大教授(短新闻)、李肇星访问北大记(通讯)和一个组图,这条新闻后来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200多家媒体转载。《新京报》、《法制晚报》后来也刊发了署名我的通讯员稿件。

这件事情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力,我的新闻理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带着这样的自信,穿梭于各种会场、讲座,面对林林总总的校友、嘉宾、教授、杰出的青年才俊……后来,我到了《法制晚报》实习,开始“真刀实枪”地面对社会、报道社会。在更多的采访报道中,我的“新闻辞典”中又多了这样一条:做新闻,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要对自己负责,务求客观、准确、公正。

2008年7月,我从北大毕业,有些不舍地作别陪伴我两年的北大新闻网。回首在北大新闻网的日子,收获颇多。我的新闻业务实践、新闻理想,正是在这里孕育、起航。正是因为在北大新闻网的实践经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新闻记者——一个至今让我砰然心动的职业。

我的第一份记者生涯并不顺利。在中国媒体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我加入了一家初创的商业媒体。那一年,是2008年,这一年,金融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中国也未能幸免。金融危机给了市场化的媒体很大的压力,因为种种原因,2009年初,我被放弃了这份财经记者的工作。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创业环境、创业者、资本市场的采访和学习,相当于接受了一段生动的创业教育。

后来,我加入了电子商务企业——凡客诚品(vancl),从事管理工作。

在这里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离开媒体,反而和媒体的关系更紧密了。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便是和国内外的媒体,比如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甚至新媒体如微博客、开心网、人人网、天涯社区等保持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写作风格、媒体定位和策略等。

记得前不久和一位媒体前辈沟通,对于我离开记者行业惋惜不已,他认为我具备成为好记者的潜质:不预设立场、勤奋、纯粹,他勉励我不要停止写作,多和媒体行业交流、沟通。

我想这些正是我所期待的。生活是一种选择。虽然短暂离开了媒体记者行业,但是,我对于新闻理想的坚持一直没有改变过。这种坚持落实在工作中,比如,相比于提供“车马费”,我更愿意和记者交朋友,坦诚沟通,一起做事。这种坚持同样蕴藏在价值观里,以此观照社会,平等待人。

或许,有一天我还会成为媒体人,成为记者或者媒介经营管理者。这一天很快会到来,只是需要提前准备。因为,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怀揣一份理想,一份在北大新闻网发芽、生根的新闻理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