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的玫瑰

和许多人一样,历经了高考的千辛万苦,伴随着十余载的花落花开,2004年,我作为万千幸运儿中的一个,走进了象牙塔,推开了北京大学那扇厚重且辉煌的大门。在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引导下,校园里形成了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文明的和谐氛围。在这样的气氛里生活、学习,我们不能不被感染、不能不奋进、不能不争先恐后、不能不拼搏。我喜爱玫瑰,有人说玫瑰因为代表着爱情所以美丽,有人说玫瑰因为身上的尖刺而让爱它的人付出代价,所以它注定有着一股霸气。但是在我看来,每一位北大人都是一朵玫瑰,他们艳丽,他们张狂,他们无所畏惧,他们宁静内敛。他们在绽放,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时间,绽放着各自不同的色彩,吐露着不同的香气,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同样来自未名湖畔并深爱着这片土地……

网上选课:规划自我的开始

走进北京大学,相信大家不约而同的感觉就是大。当然这个大字并不仅仅指学校的面积,而是一种广博,一种震撼,一种对于历史的回眸与纪念。

尽管对于未来生活踌躇满志,但是在大一的上半学期我还是和许多新生一样被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打了个措手不及。习惯了在初高中阶段以班级为集体、被老师每天督促学习的我们,对大学自主选课——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教室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的这种过于自由的方式很不适应,刚进入大学的那段时间总觉得时间似乎很富裕,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但是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了解,我渐渐发现学校的这种学习方式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自由选择、自由规划职业生涯的空间。趋于专业化、精英化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在学习必修知识和专业知识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集中选课,促进了我们在个人兴趣基础上继续发展,拓宽视野,深入学习研究,以便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至今,我始终无法忘记大一第一学期初次体验网上选课时的那份紧张。距离开通选课网站的时间早上8点还有两个小时,我们宿舍的4个人已经斗志昂扬地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刷新页面,就等着课程表出现了。然而随着8点的临近,我们渐渐发现页面刷新速度越来越慢,8点一到,4个人异口同声:“开动!”我们开始逐一选课,与其说是选课,倒不如说是抢课,由于同时选课的同学实在是太多了,网页不断显示“繁忙”,我们耐心地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现在回想起当时我们的那份紧张和那种决不放弃的劲头有些好笑,不过也着实享受于这种自己制定生活节奏的方式,凭空增添了一份成长的喜悦,可以说大一的一年时间我都沉浸在那种喜悦当中。

带着这份喜悦走进曾经幻想过很久的教室,在那里选择一个座位坐下,周围的同学很多人并不熟识,但是相同的兴趣爱好将我们吸引于此,言语间自然也多了一份默契。老师带着厚厚的教案走进教室,与我们分享他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我们仿佛是一群贪婪的婴儿不停地汲取着养分,汲取着能量,等待着有一天厚积薄发。我喜欢“西方音乐史”的悠扬起伏,喜欢“哲学导论”带给我的理性思考,喜欢在“世界遗产”之中感受人类的智慧,也喜欢在“艺术概论”中体悟人生的艺术与创造。在老师或侃侃而谈或戛然而止的言语之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冲击,更是北大独有的精神魅力。

社团生活:锻炼能力的平台

其实,北大的课堂除了给予我们成长所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外,我想更多的是课堂之外带给我们的能力、品质的锻造和历练。在偌大的校园里,由学生自发组织了上百个社团,可谓是“无所不有”。而每一学年开始,各大社团为了争取同道中人索性将招新的日子选在了同样的几天。于是,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出现了“百团大战”的壮观情景。为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扩大宣传力度,他们掏出了看家本领,竭尽全力展现自己:“山鹰社”在不大的空间里架起了帐篷;“爱心社”坚持煽情路线;“风雷社”更是不失时机地秀了一把他们的舞艺;精武会、轮滑社、吉他协会、自行车协会、元火漫画社……当时的我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也加入了其中一个——北大电视台。

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己策划、制作并播出节目的电视台,是一个锻炼我们制作节目能力的最好平台。北大电视台的工作流程完全打破了我在高中时期利用业余时间在电视台做主持人时形成的观念,认为只要自己在镜头前表现优秀就万事大吉,正是在北大电视台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意识到电视是一项精诚合作的事业,需要许多人在同一时间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顺利录制、顺利完成。之前的我很难想象自己应付整个节目制作流程将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但是当任务真的降临下来的时候,万般无奈的我竟然多了一份期待和惊喜,因为我始终钟情于充满挑战的生活。过程之中一如我想象的那样跌跌撞撞,多少次想要放弃,想要踏踏实实做个主持人,但是仿佛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坚持做下去。一直无法忘记节目出炉的那一天,看着监视器里自己设计的节目,听着自己校对过无数遍的声音,节目最后滚动的字幕条上写着:策划:李思思;主持:李思思;编辑:李思思……我知道这是第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节目,一切的劳累随着节目的播出而苦尽甘来。

北大:支撑我继续梦想的力量

很多学长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在说北大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起初听到这句话总是觉得很难理解,但是现在距离我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业还有一年的时间,我已经开始想念,甚至已经开始感叹。走在校园里,看到背着书包奔走着的学生,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们幸福,因为有幸能够在这里,在这个足以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的校园里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我们幸福,因为现在的我们正在这个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放飞着更多的梦想;我们幸福,因为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刻、每一天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我们幸福,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北大!

现在的我在做采访的时候,经常会被问道:“你在北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北大带给你最多的是什么?”我想,如果说北大是一位母亲,那么它赋予子女们的东西也许不尽相同。在我看来,北大带给我一种力量,一种坦然面对观众褒贬声音的力量,一种面对竞争毫无畏惧的力量,一种足以支撑着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的力量。的确,每每被人提到北大学生这样的身份都会引来别人或羡慕或赞叹或期待的目光,也许在他人看来,那份目光给予我的是种肯定,是种赞赏,但是在我看来,它转化成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母校的光环实在过于耀眼,它的光芒足以让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是光环背后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加倍的拼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大的力量就是源于这份无形的压力,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突破,不断执著地拼搏。目的也许很单纯,就是要证明自己无愧于一位北大人。

现在的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边在电视台做节目,一边在学校完成正常的课业要求。这是我一直向往的充实而刺激的生活,因为我相信,人在一天进行不同的角色转变能够为生活注入些许活力和新鲜。如今的我每天重复着中央电视台和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有的时候节目的需要会让我几天都无法回到学校,也会偶尔因为节目的需要而绞尽脑汁,甚至有时会有被节目掏空了的感觉,而心也会随着节目的色彩斑斓而变得焦躁不安。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选择回到学校,回到这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踏进校门的那一刹那,仿佛是一种解脱,走在熟悉的校园里,看着身边同学们或行色匆匆或怡然自得地从我身边经过,心中总是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喜欢带着这样的心境走进图书馆,漫无目的地选择一本书来细细品读,在那万卷书海之中自己变得渺小,书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在填补我头脑之中的空白。也许这就是母校,也许这就是叫作北大的母校,我已经习惯于将它视作心灵的净土,没有世事纷扰,没有嘈杂的环境,只是于无形之中赐予我梦想的力量和勇气。

(文/李思思 艺术学院04级学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