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海外论坛暨第二届欧洲论坛举行

10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海外论坛暨第二届欧洲论坛通过线上会议平台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联合主办,论坛以“后疫情时代下的全球经济前景(THE FUTURE OF GLOBAL ECONOMY IN AN ERA OF COVID-19)”为主题,围绕新冠疫情对全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与其带来的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新机遇。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经济学讲席克劳斯·亚当(Klaus Adam)教授,牛津大学新学院资深研究员、应用微观经济学学术召集人艾比· 亚当斯-普拉斯尔(Abi Adams-Prassl),苏黎世大学经济系马蒂亚斯·霍夫曼(Mathias Hoffmann)教授,思克莱德大学经济系主任、阿兰德弗雷泽研究院主任格雷姆·罗伊(Graeme Roy)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经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国恩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民权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中外各国知名学者在云端齐聚一堂,共话后疫情时代下全球经济与合作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海外论坛暨第二届欧洲论坛举行

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吴泽南助理教授主持。吴泽南简要介绍了论坛的举办背景、历史与目标,并对与会嘉宾、校友以及各兄弟院校的老师及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COVID-19)对全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许多领域和产业都产生了较大变革。为了应对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后疫情时代亟需全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通力合作。此次论坛致力于构建促进中欧学术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双方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他强调新冠疫情不仅仅是一项波及全球的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也是今年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经济事件。疫情的快速蔓延对本就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和发展方向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秦雪征指出,尽管中国通过较为严格的防控手段和多部门政策的协调配合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疫情防控逐渐步入常态化,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新冠疫情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冲击,这一冲击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国际贸易等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减缓全球经济增速。鉴于此,全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更加迫切,以共同应对不确定性和经济发展变革带来的挑战。

秦雪征致辞

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本科教学主任克里斯托弗·鲍德勒副教授通过视频发表致辞。他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召开论坛探讨后疫情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十分必要。他强调,近年来,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展了多项教学合作和科研交流,两院师生已经建立了深厚友谊。尽管中英两国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双方都拥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两院也必将在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他坚信本次论坛将成为两院合作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学术活动。

克里斯托弗·鲍德勒发表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艾比·亚当斯-普拉斯尔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重大冲击。她通过一组翔实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新冠疫情对英美两国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需求和职位空缺上产生的巨大冲击。她进一步指出,新冠疫情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冲击。她提出了未来应对和化解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诸多挑战的新思路。她强调了“远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仍需要解决随之而来的工作效率和社交问题。此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职业间的相互转移、职业培训和补贴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成为后疫情时代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提问环节,艾比·亚当斯-普拉斯尔详细回答了听众关于疫情时期英国职业培训、劳动补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

艾比·亚当斯-普拉斯尔发表演讲

刘国恩从医疗卫生领域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他从疫情防控的角度对全世界政府的应对效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尽管此次新冠疫情是一项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但可以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诸多防控效果较好的国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文化集聚性”。他进一步强调,由于不同国家上报的数据存在误差,人们在识别“政府行为”和“疫情防控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应当格外慎重。他分析了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不同部门的影响。一方面,他强调了不同经济领域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别,例如酒店和餐饮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而医疗卫生等领域则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从总体经济需求的角度看,此次疫情中居民消费受到了巨大冲击,而居民消费恰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和决定因素之一,后疫情时代消费业的调整和转变对于重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恩提出,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应当维持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和运行速度,尤其要发挥基层医疗组织和社区医院的重要作用。在提问环节,他详细回答了关于户口制度、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基层医疗组织的作用等诸多热点话题,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刘国恩发表演讲

马蒂亚斯·霍夫曼则以中国贸易冲击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为例,讨论了本次疫情对于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他指出,新冠疫情是经济领域一个重大的再分配冲击,永久性地改变了整个经济部门的相对重要性,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中国贸易冲击对美国银行业整合和部门重组的影响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详细介绍并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美国银行业整合和中国贸易冲击的背景及发展进程,据此构建了理论模型并根据模型的预测开展了相应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的一体化的差异十分重要,1991—2007年间中国的贸易冲击对美国当地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早期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州更好地实现了银行业整合,从而获得了更为便利的融资环境。马蒂亚斯·霍夫曼进一步指出,与当年的中国贸易冲击类似,此次新冠疫情也将是一次巨大的再分配冲击。除了公司金融外,家庭金融的发展对于应对危机带来的再分配过程也非常重要。当前,欧洲的银行业联盟仍然不完整,全国零售金融市场仍处于细分状态;对于决策者而言,需要尽快完成银行业整合,建立一个共同的存款保险制度,鼓励银行业跨境合并。

马蒂亚斯·霍夫曼发表演讲

克劳斯·亚当则讨论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货币政策稳定性问题。他介绍了发达经济体面临四大不利宏观趋势,即增长率长期下降、自然利率的长期下降、资产价格波动上升趋势和自然利率波动上升趋势。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此次疫情也加速了这四种不利的宏观趋势。克劳斯·亚当结合详细的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别讨论了疫情时期四种宏观趋势的具体情况。他指出,较低的增长率会带来较低的实际利率,并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波动性增加;如果该资产价格波动非有效,会进一步增加自然利率向上波动。他证明了冲击下的资产价格波动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并探讨了低增长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应如何应对资产价格变动。克劳斯·亚当提出,不利的宏观趋势对货币政策有深远的影响,即低增长率与名义利率的下降趋势越来越相关并逐渐接近零下限,同时会影响最优目标通胀率选择和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最优政策选择;而扭转不利的宏观趋势的核心就在于促进长期增长趋势。在提问环节,克劳斯·亚当和马蒂亚斯·霍夫曼一同回答并讨论了听众们有关危机时期不同国家(例如日本)的宏观经济波动情况、货币政策实施及其应对策略的相关问题。

克劳斯·亚当发表演讲

刘民权基于本次新冠疫情全世界大流行的背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讨论了政府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完善。他以“西班牙流感”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两次全球重大疫情为时间节点,追溯了公共卫生领域过去的发展。他介绍了“基于流行病学的政府治理体系(Epidemiologically Strong Governance Systems,ESGS)”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多层次的灾害应急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建立逻辑和响应机制进行了剖析,强调了“底层自觉”的重要性。报告的最后,刘民权强调公共卫生的宗旨是在人口层面开展干预以拯救生命、减少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对公共卫生的经典定义,是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后者强调即使在科学知识不完美时,仍需依靠现有知识及时采取行动,以应对挑战。处在疫情防控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刘民权发表演讲

格雷姆·罗伊着重分析新冠疫情对工作方式和效率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他强调,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就反映在对人们工作方式和效率的影响上,例如:办公场所和学校的关闭,需要更为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等。格雷姆·罗伊表示赞同艾比·亚当斯-普拉斯尔提出的远程工作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的担忧,他从劳动生产率、管理效率、工作质量、商业沟通成本的角度指出了居家工作带来的影响。他通过梳理文献指出,目前关于居家工作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还存在诸多争议,现实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很难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识别。他从宏观经济背景、不平等程度、不同主体和角色工作场所偏好等方面讨论了未来居家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在提问环节,格雷姆·罗伊和听众就如何帮助受疫情影响失业的服务业劳动者们重新适应未来的工作方式并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格雷姆·罗伊发表演讲

在主题演讲后,吴泽南发表闭幕致辞。

此次论坛是继2018年12月在美国纽约举办首届北美论坛、2019年8月在英国牛津举办首届欧洲论坛、2019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东南亚论坛、2020年1月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第二届北美论坛之后,北大经院主办的又一届海外论坛。本次论坛的举办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共话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景与机遇,为师生接触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促进中欧学术界沟通交流,推动国际新型知识社区建设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海外论坛”系列】

结合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始终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院。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从2018年起,学院开始不定期举办“经济学院海外论坛系列”。2018年12月,首届北大经济学院北美新年论坛在美国纽约举行,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2019年8月,北大经济学院第二届海外论坛暨首届欧洲论坛在英国牛津举行,主题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Glob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Belt & Road)。2019年11月,“一带一路”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南亚论坛在印度尼西亚民丹岛举行。2020年1月,北大经济学院第二届北美新年论坛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主题为“中国与全球经济:挑战、机遇与共同繁荣(China and Global Economy: Uncertainty, Opportunity, and Prosperity)。2020年7月,北大经济学院第二届欧洲论坛通过线上会议平台举行,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下的全球经济前景(The Future of Global Economy in an Era of COVID-19)”。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