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环球:朱家祥带我们从摇滚乐看美国文化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是用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美国文化,我是用非常个人的主观情绪来看这个问题的。” 10月14日晚,计量经济学大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博士朱家祥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

此次演讲活动是由北大学生会主办的放眼环球之学术文化讲座的第一场,主题为“美国文化与我”。

朱家祥教授在美国生活过17年,他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为切入口,从以下三点概括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第一,怀疑一切答案;第二,黑色幽默是自我疗伤的好方式;第三,自我但仍然思想开明。   
                        
接着朱教授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60年代的美国环境可以用四种情况来概括:一是民权运动,其中既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呼声,又有马尔科姆的暴力革命。二是冷战,朱教授着重提到了古巴导弹危机。三是越战,朱教授以一幅美国士兵与骷髅头的图片反映了美国人对战争的怀疑和信仰危机。第四,嬉皮文化,包括摇滚乐、药物和性解放,最主要的则是摇滚乐。

朱教授认为摇滚乐真正反映了美国60年代的文化。处在动荡不安和思想爆炸边缘的年轻人极度需要新的精神寄托,而恰恰在这时摇滚乐成为了反传统文化及主流社会的锐利武器。离经叛道的摇滚乐代表着反抗,反抗当时的社会制度,抗拒成人世界,反叛传统势力,完全不相信当时所有人的话。但它并不直接诉诸实际的武力和暴力,而只是标举某种理念,激扬某种情感和情绪,或者推崇某种生活方式,以构成对成人文化、父辈文化的对峙之势。

除了这些理论和总结之外,朱教授举的很多例子还让观众体验了真正的摇滚文化。如一支摇滚乐队velvet underground推崇的是:blacker, blacker, blacker——越来越黑,另一支乐队Pink Floyd的歌词中直率地对当时的教育提出强烈抗议。另一个主题是反战,朱教授举的例子是当时的一个摇滚乐手Bob Dylan 写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一个人要抬头看多少次,才能见蓝天?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人死去?哦,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