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获2017“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因其在单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疗领域的卓越成就,荣获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7年9月16日晚7点,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内星光璀璨,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顾问杨振宁、韩启德悉数到场,与国内学术界各领域著名科学家一起共同见证了2017求是奖颁奖典礼。“求是大奖”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设,该基金会由查济民及其家族于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该奖项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以奖励科技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华人科技人才,已累计奖励了包括“两弹元勋”和“神舟五号”功臣在内的若干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

经2017年度“求是大奖”评审委员会和基金会顾问并执行委员会审定,决定授予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及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教授所领导的“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授予十位优秀青年科学家“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谢晓亮

谢晓亮,1984年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毕业,次年赴美国深造;1990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芝加哥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92年受聘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PNNL),成为1965年PNNL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他是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自2009年以来,谢晓亮一直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

“求是杰出科学家”的颁奖词写道:“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他利用化学与物理手段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成为单分子单细胞生物学的国际领军人物。他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工作以及在生物技术方面的革新改变了人们对很多生物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式。 谢晓亮在基础研究方面和临床医学转化方面尤其是“精准医疗”领域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8年谢晓亮团队首次利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单个酶蛋白分子的催化循环过程,这项工作被学术界认为是单分子酶学的里程碑。1999年谢晓亮团队开发了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这项创新性成就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2006年谢晓亮团队在活细胞中实时观察到了单个蛋白分子的产生过程,对生物学中心法则实现了定量描述。2012年谢晓亮团队在单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新技术(MALBAC)。在医学领域中,MALBAC技术可以应用于试管婴儿技术,筛查植入前的胚胎基因组,帮助那些携带单基因遗传疾病基因的父母获得健康的后代。

在谢晓亮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团队、北京大学BIOPIC汤富酬团队通力合作,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个“MALBAC婴儿”诞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中国几百个携带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的家庭受益于MALBAC技术,成功避免了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子代传递。

2008年起,谢晓亮兼职于北京大学,他和北京大学其他几位教授一起于2010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技术驱动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北京市支持谢晓亮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以促进基因组学领域精准医学的发展。

谢晓亮表示,在北京大学不仅能够有机会开展世界领先的基础科学研究,更加幸运的是能够有机会快速推动前沿技术向临床医学的转化应用,为国内外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正如求是基金会颁奖材料里描述的那样,谢晓亮多年如一日不懈努力,勇于突破学科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堪称华人科学家典范。

编辑:江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