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决定》中的这句话,涉及到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获取、维护和巩固问题,体现着政党与公共权力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决定》突出强调这一观点,旨在警醒全党: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为什么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其一,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政党与政权不是天生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其根本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目标,其中夺取政权是政党的重要目标。一个政党能否获得执政地位,不以政党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的过程,需要经过政党在本阶级、阶层人民的支持下不懈奋斗的过程。政党与政权相结合的这种“过程性”表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其二,当今世界上政党林立,但不是任何一个政党都能获得执政资格的。世界上大约有5000多个政党,但其中执掌过或者正在执掌政权的政党仅占极少数。大多数政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与政权无缘。有些政党虽然执了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垮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顺历史潮流者得天下,逆历史潮流者失天下,这是政党政治运作的铁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三,夺取政权的道路往往充满着艰难险阻,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党经历千难万险,在一次次挫折和失败的痛苦考验中实现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亿万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结果。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必须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党的执政地位,珍惜掌握的公共权力。   为什么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 其一,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源于党执政的合法性。这里所说的执政的合法性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它是一个政权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执政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执政党主张的意识形态及其说服力、经济增长和执政绩效、政治民主化程度、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等。执政的合法性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扩充,才能维系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存续。党既不能只靠“打江山”的历史功绩来维系执政后的政治合法性,也不能只靠过去已有的执政资源来支撑现实与将来的执政合法性;既不能用历史的选择来为现实的执政合法性辩护,也不能用人民过去的选择来代替人民永久的政治认同和信任。人民可以继续作出选择,历史也可以继续作出选择。所以,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建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党从执政那天起,就没有躺在“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合法性的暖床上睡大觉,也没有固守传统的执政资源而裹足不前,而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整合和重塑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有效解决着如何依靠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这是我们党之所以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 其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如果党丧失了其先进性,也就丢掉了赖以继续执政的资格。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现在是先进的政党,将来也有可能成为落后的政党。判断党的先进性的惟一标准是实践,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进步和党的任务的变化而不断扩充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其三,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是无止境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能力。执政环境和实践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不可能有凝固不变的执政思想、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和执政资源。执政党必须有强大的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因此解放思想、完善方略、健全体制、改革方式、拓宽资源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将贯穿于党的执政实践的全过程。离开了党在执政理论和执政能力上的与时俱进,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可能发生动摇。 其四,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使党面临着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的考验。从国际来看,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压力以及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正面临着来自经济绩效、政治民主、意识形态、社会和谐、党群关系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从党自身的状况看,党内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的问题。从世界上其他一些政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警示我们党: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造新的执政成绩,保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才能做到长期执政。 《决定》关键词解读 【执政方式】主要是指党采取什么方式开展执政活动的问题。具体讲,执政方式就是执政党通过掌握、运用国家政权,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从广义上讲,执政方式包括执政体制和机制,因为体制和机制是这些途径和方法的稳定化、系统化。执政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党介入国家权力系统的方法、途径;党与国家权力系统的关系;党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权力运作模式;党通过政权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等。科学、合理、高效的执政方式是政党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执政成效】是指执政党通过运用执政资源所达成的执政成果和效率。执政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可供投入的部分,执政成效离不开执政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利用,这部分构成了执政成本。执政成果是执政过程中的产出部分,是执政党表现出来的执政业绩,构成了执政收益。执政效率即是执政成本与收益的比率。执政成效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政党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基础。执政成效所指向的目标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当前,衡量党的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是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促进党的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实现。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两类,一类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一类是精神财富的生产,完整的生产力概念应包括文化生产力,其发展程度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的人本思路,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特殊规律的必然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动力。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我们党提出的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决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于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作者:中央党校 李清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