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苑赤子——刘光鼎院士传略

大众科技报11月9日讯 刘光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1982年因“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祯野外工作奖;1993年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1993年荣获地矿部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金矿找矿选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身读书世家 刘光鼎家庭世代以读书为乐,科举时历任府县教官,主掌贡院,而不为官。他父亲刘本钊,字康甫,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青岛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自昆明返回青岛,任职于山东大学;全国解放前夕,受迫胁去台湾,就职于新竹清华大学,1951年退休,从事写作;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小品数百篇,论述京剧、历史人物、书法等,出版《台墨残痕》两卷,1968年4月16日逝世于台北。母亲董德玉,擅长书法、医术。抗日战争前夕,因丈夫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遂携众多子女自青岛返回蓬莱,悬壶行医,并支持孩子们参加革命,先是二女儿光运去延安,继则送三女儿光荣、四女儿光耀参加八路军,最后将年仅12岁的五女儿光礼交给胶东娃娃剧团。1940年,日军攻占蓬莱,对抗日家属施行迫害,以私通八路为名,逮捕了大哥光斗,严刑毒打,摧残致疯,下落不明;刘光鼎的母亲则受迫自杀,年仅48岁。其他幼小姊妹生活无着落,只有向亲友借贷度日。他六姐光仪经父亲友人送往八路军,十妹光昆得到姨母收留,老八刘光鼎寄居于表伯曹伯垣家,他的九弟光鼐只有流落街头,为人挑水、行乞。 非凡的求学历程 1941年9月,刘光鼎得到表伯收留,到北京读中学,先后在竞存中学、成达中学读初中,在辅仁中学读高中,1947年毕业。整个中学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屡获奖学金,得免学杂费。同时,他热爱运动,所在垒球、篮球队分获北京市冠、亚军,个人体操和单双杠均有良好表演,铅球还曾取得北京市冠军记录。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辅仁受到老师王云轩的教育和影响,读了许多中外文艺书籍,也接触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及其他进步书籍,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北京大学的各种活动。 1947年夏,全国高考,他被山东大学录取并获得物理系奖学金,遂自北京去青岛就读。未久,即深感山东大学政治空气沉闷、闭塞。地矿系同学林墨荫引用闻一多的诗,创办了一个壁报“死水”,只办了一期,就受到学校勒令停刊,一时空气紧张,使得刘光鼎在精神和思想上都受到极大的压力。于是,他决心返回北京,重新投考学校。1948年5月,他回到北京后,经杨赓和介绍,在张硕文领导下,参加学生运动和地下党的活动。1948年9月9日,由张硕文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奖学金。 在北京大学期间,一方面在饶毓泰、郑华炽等老师的教导下,学业有长足的成长;一方面在张硕文、华顺的领导下,积极地投入地下党的活动,迎接北京解放。未久,地下党公开,北大党委组建理沙支部(理学院各系及工、农、医学院在沙滩的一年级学生),他担任组织委员。1950年,全国“三反”、“五反”运动开始,由北大党委调往北京市委工作,在北京市节约检查委员会任秘书,1951年返回北大继续学习。不久,他即参加燃料工业部组织的实习队,任队长,率领物理系师生10人,先去西安、四郎庙学习石油地质与钻井技术;随后,在洛川实习测量与重力;最后,经延安到延长,参加翁文波、赵仁寿领导的中国第一个地震队工作。这次实习,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认识,也决定了自己献身于应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发展地质事业,为寻找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而奋斗。实习后回到北大,地质系聘请翁文波教授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王鸿祯教授邀请刘光鼎任助教,担任该课程的小课辅导。这样,在辅导答疑的压力下,全面地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各种方法,也经受了讲课与答疑的锻炼。 (方柯)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