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骨髓库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昨完成

原题:拯救一个生命可以很简单   阳光骨髓库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昨天完成———   昨天中午,北大女生艾薇(化名)的最后6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送进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此前,作为捐髓志愿者的艾薇已经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分离采集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输进了白血病患者葛昀的血管。昨天,从未谋面的她俩还第一次通过传纸条的方式进行了沟通,葛昀写道:“很心疼,真想替你挨针。”艾薇答道:“能够配型成功,说明我们有缘分。”这是我国内地地区唯一一家民间骨髓库———北京大学阳光骨髓库成立三年以来完成的首例造血干细胞捐赠工作。   艾薇:愿我的健康细胞能把她的打败   昨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西三环边的北医三院分院。二楼血液科的细胞分离室里传出“嗡嗡”的声音,血液分离机已经开始转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大四学生艾薇安静地躺在分离机旁边的病床上,两条细细的管子从机器上垂下来,分别连在艾薇的大腿和手臂上,鲜红的血液以每分钟60毫升的速度在管子里流淌,这是她第三次分离造血干细胞。   她告诉记者,2月16日她就住进了医院开始打动员剂,目的是让自己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活跃起来进入血管,以方便接受“分离”。第一天“分离”的时候自己非常不适应,机器刚刚运转半个小时就感到有点头晕、手麻,“开始我还以为是机器声音太大震的,但当我把头抬起来转了转时,发现的确很晕,于是赶紧通知了大夫。”经大夫检查,原来血液分离过程中艾薇出现了低钙现象。输液补钙以后,她的眩晕、手麻现象随即消失。   捐髓让艾薇吃了不少苦:第一天打动员剂的晚上就出现了骨头痛、发烧的症状;做骨穿抽骨髓后到现在还有点腰痛,然而最让艾薇难忘的就是在右侧大腿根处埋了一段输液管。这是因为她的血管还没有针头粗,不仅每次“分离”前扎针的时候十分困难,而且还阻碍血液流动的速度,所以医生只好使用了这个方法。记者看到她的右手背已经被扎青了,但艾薇说,大腿埋管更疼,腿不能打弯,走路一瘸一拐,连上厕所都费劲。尽管家就在北京,可住院一个星期了,艾薇根本不让父母到医院探望,“我怕妈妈看见这副景象害怕。”她笑着说。   受了不少罪,又耽误了功课,但艾薇一点都不后悔。据了解,艾薇是2004年12月份在参加北大阳光骨髓库的活动时报名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她回忆,当时负责报名的老师就说,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或冲动而报名,一定要想清楚,因为虽然说配型比例非常低,但如果万一配型成功了,可志愿者又反悔了,这对白血病患者的打击比配不上型更大。 在医院里憋了六天,艾薇最想游泳,可腿上有伤,这一愿望恐怕不能立即实现了。她现在最惦记的是落下的功课:“出院回家休息两天,周一就得赶紧补课。”这时一位女孩走进细胞分离室,拿出一个淡蓝色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给艾薇看。原来上面有葛昀的一段话:“希望捐献者小妹好好休息。我是看着干细胞一滴滴输的,很心疼,真想替你挨针啊!我会加油。”艾薇看罢立即找护士要了一支铅笔,不等“分离”结束就躺在床上给葛昀回信:“能够配型成功说明我们有缘分,希望你好好养病,早日康复。希望早日见到健康阳光的你。”   12点17分,三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分离终于结束了,医生从机器里取出刚被分离出来的暗红色的造血干细胞,发现血袋里有点凝块,艾薇赶紧把血袋拿过来,捧在手里焐着,“我一定要把这些凝块焐化了。”她又自己从床上跳下来,把被子叠好,拿出数码相机给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拍照留念。之后她还亲手将血袋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放进淡绿色的冰桶。   12点45分,北医三院血液科田磊医生抱着冰桶走出细胞分离室,一瘸一拐的艾薇一直把她送到楼梯口,满脸都是依依不舍的神情,看着田医生远去的背影,她说:“但愿我的健康细胞能打败她的细胞。”   据负责艾薇血液分离的田医生介绍,艾薇的六天血液分离过程十分顺利,明天就可以出院。不过这段时间艾薇血液中的白细胞成分会比较高,容易出现血栓,因此需要多喝水,并定期检查血象,一两周后就可完全恢复正常。 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