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克鲁岑北大谈环保与社会发展

科学时报4月14日(记者 郑金武)报道 4月13日上午,诺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演讲时指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破坏。用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只会阻碍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克鲁岑在演讲中说,过去的三个世纪以来,地球上人口激增了60亿。人类活动对大气、地表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远远超过自然进化本身。“因此,我们把从18世纪下半叶以来直至未来相当漫长的这段时期称作‘人类纪’,人类将一直占据地质新纪元的主导地位。” 克鲁岑分析说,上个世纪,全球工业排污激增40倍,能源消耗增加16倍,地球“温室效应”逐年放大。此外,空气污染正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如空气污染可直接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例增加,给医疗卫生业增加了负担。 对于如何进行保护环境,克鲁岑认为,环保关键在于全社会形成普遍的环保意识,人们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尽可能节省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开展回收利用,寻找洁净能源。”而寻求一种全球接受的策略,减少人类活动带给自然的巨大压力,将是人类今后面临的重大任务。 克鲁岑指出,循环利用是节约能源的最佳途径。“环境保护得好的地区,必定有良好的循环利用社会体系。这一体系体现在两方面:先进技术与普及意识。”他介绍,在瑞典、荷兰等国,许多青少年从小学就受到循环利用基本知识的教育,如垃圾分类、减少塑料袋使用频率等。加上法律法规普及,就不难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保罗·克鲁岑1933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1959年进入斯特哥尔摩大学学习数学、统计数学、气象学和大气化学。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臭氧光化学污染对同温层和对流层的影响,同时他确定了热带地区的生物质燃烧是干季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因在探索发现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95年与美国的马里奥·莫利纳和舍伍德·罗兰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次克鲁岑来华,是受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邀请,作题为《“人类纪”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北大校长许智宏为其颁发了北京大学荣誉博士证书。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