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海外华文媒体的新变化

传媒投资网11月26日文章(程曼丽) 近年来,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关系紧张状态的逐步升级,海外华文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过去的意识形态之争转变为海外中国人与台湾当局在“统”、“独”问题上的原则分歧。陈水扁上台后,由于他大力强调“台湾主体意识”,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这种分歧已日渐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峡两岸即形成持续多年的对峙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着海外华侨、华人及其报刊,使之同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营垒。拥蒋亲台报刊一般由国民党海外部、国民党驻各国支部以及台独分子 (也有一些亲台侨商)创办,拥护共产党的报刊一般由民主人士、进步侨商创办。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前一类报刊在海外华文媒体中占多数。这些报刊均以反共为基调,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这种情形才逐渐得到改变。1978年以后,祖国大陆全面恢复外派留学生的工作,通过合法渠道移居海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祖国大陆“新移民”的接踵而至,一方面使亲大陆报刊的数量不断增加,渐与亲台报刊形成抗衡之势;另一方面,由于华文媒体读者群体的变化(以台、港新老移民为主转变为大陆新移民群体急剧扩展),一些亲台报刊也开始顺应潮流,淡化政治色彩,趋向中立;一些报纸还设置和增加了有关祖国大陆新闻的篇幅,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不但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也在海外华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华人社会纷纷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至20世纪末,“促进会”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100多个组织,成为拥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尽管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仍在对海外一部分亲台报刊进行游资灌注,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立场,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反“独”促“统”已经成为华侨华人的共同心愿,华文媒体上“合”的舆论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大。 2000年3月18日,陈水扁利用国民党分裂、李登辉暗中支持,以微弱多数当选台湾领导人。尽管陈水扁主政后有缓和两岸关系的需要与承诺,但对于打破自 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以来形成的两岸政治僵局并不热心。从2002年下半年起,任期过半的陈水扁连续发表台独言论,主张“一边一国要分清”,要用“公民投票”解决台湾的分裂状态,从而由“隐性台独”转为“显性台独”,由“渐进式台独”转为“激进式台独”。2003年竞选连任台湾领导之前,面对民意弱势,陈水扁进一步加快了推动“台独运动”的步伐,鼓吹“公投制宪”,并抛出“台独时间表”,从而使台海形势(自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以后)再次趋于紧张。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今。 陈水扁大肆强调“台湾主体意识”,在各个领域大搞“去中国化”的情况下,岛内一些民众的自我认同转向了“台湾人”。这种认同不但排斥了中国大陆的中国人,也将反对“台独”的广大海外华人排斥在外。 在台湾岛内的“台独”风潮愈演愈烈之时,海外华文媒体明显地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第一,逐渐向祖国大陆靠拢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媒体与祖国大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2001年9月,祖国大陆举办了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来自五大洲30个国家及港澳台百余家华文媒体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海外主要的华文媒体几乎全部到齐,包括北美地区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报系,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菲律宾的《商报》、《世界日报》,法国的《欧洲时报》,香港的《亚洲周刊》、凤凰卫视、《大公报》、《文汇报》,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等。“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迄今已举办两届(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它被誉为“民办华文传媒之家”。2001年10月,“以联系全球中文报业从业人员、维护和促进中文报业发展为宗旨”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1968年成立于香港,已有会员90余家)首次在祖国大陆(深圳)举办了第34届年会,两年后,该协会的第36届年会又如愿在北京举办。这次会议被评价为一次“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会议。除此之外,一些海外华文媒体还以协同报道、信息共享、版面互换等方式寻求与大陆媒体的合作。 第二,中华民族的合力增强 受祖(籍)国政治风云的影响(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保皇”之争),早期海外华文媒体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0世纪中期直至七八十年代,香港、台湾、大陆移民所属报刊在言论上也时常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90年代以后,华人群体落地生根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各方面逐渐稳定下来,华文媒体也摆脱了多年来党争、政争的影响,趋于中立。作为所在国的华族、华裔,海外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更加关心祖(籍)国的发展,希望它繁荣富强。这也通过媒体反映出来。每当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北京申办奥运会、中国加入WTO),或出现涉及华人华侨切身利益的事件时(如“李文和案”),海外华文传媒都能站在振兴中华民族、维护华人利益的立场上,发出一致的声音。例如美国华文媒体曾发起“支持北京申奥联署签名运动”,以此影响所在国的舆论;美国华文媒体还通过对“李文和案”的详细报道,促使美国主流媒体检讨其草率依赖当局提供的信息刻意炒作的行为,并促使其对此案进行调查报道,最终为华裔科学家洗刷了不白之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许多与中华民族有关的重大事件上,遍布全球的华文媒体都会形成共同的关注和一致的舆论,这种“合”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祖国大陆的信息量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海外华文媒体有关祖国大陆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引起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瞩目,来华投资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在此背景下,祖国大陆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运行情况、投资环境等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适应这种需要,华文媒体普遍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力度,拓宽了报道范围,过去旧华文报刊没有涉及或无法涉及的一些方面也充分展示出来了。如许多报纸开辟了中国要闻栏目,并在重要的版面上予以突出处理,一些以经济报道为主的报纸(如《欧中经济报》)还开设了经济信息、经济动态、市场点评、投资指南等栏目,为有意到大陆投资的华人提供信息服务。一些港台报纸也增加了对祖国大陆新闻的报道量,关于中国的话题不但有了新的内容,也更为深入了。替《财富》杂志前1000家美商公司提供亚裔市场整合行销服务的一家公司不久前针对SARS议题所做的研究发现,华裔偏好阅读华文报纸,“与华文媒体对华商相关时事报道的角度、广度与深度有关”①。 第四,海外媒体的相异性降低 新移民报刊出现之前,海外华文报刊大都为老一代华侨、华人(多为港台移民)所办。这些报刊几乎都是繁体字、直排、左行文,语言半文半白。伴随着祖国大陆移民的增加,出现了与老侨报风格迥异的、形式上更加“大陆化”的报纸。其特点是横排,右行文,语言简洁、直白。20世纪90年代初期彩色印刷的大型日报《侨报》在纽约创办后,“大陆化”之风日盛。其后创办的华文报刊,大多采用这一模式。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一些有着港台背景的报纸在版面风格上也进行了调整,改直排为横排。如澳大利亚华文报纸《澳洲新报》原为香港《新报》的澳洲版,在悉尼独立出报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直排改为横排,并增加了有关大陆新闻的报道。2002年2月9日,总部在香港的美国《星岛日报》一改创刊以来始终不变的风格,改直排为横排。3天以后,《世界日报》也全面改为横排。有着台湾背景的《世界日报》版式的变动,被一些人认为是“向左转”,但该报坚持自己的做法,逐渐赢得了广大华文读者的认可。海外华文媒体相异性的降低,使过去因地域分割而形成的“港台”、“大陆”的概念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海外中国人(华人)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华人社会、华文报刊及其读者群体的融合。 综上所述,海外华文传媒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发出对中国有利的声音、团结华人社会反独促统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海外华文媒体纳入我国对外传播的整体视野中,加大对它的影响力度,使之与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部署相配合,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舆论上的“合力”。 二、在针对海外华人的工作中,应突出民族大义,使之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与自豪感。 三、通过海外华人传媒团结广大反对台独的进步人士,消除其因台湾当局的台独政策造成的失落感,增强其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积极争取有台独倾向的人士,进一步缩小台独势力的范围,形成对台独分子群起而攻之的舆论声势。 四、通过华文媒体影响所在国的主流媒体及其舆论(特别是美国、欧盟国家等的媒体及其舆论),使其不敢公开支持台独势力,从而形成对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作者: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华声报》2003年5月19日。 (来源: 《新闻战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