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警惕沉溺于小圈子小趣味形成“消极自由”文化

  目前的青年流行文化研究视野更多地仅限于城市青年。专家认为,这是由流行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流行文化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它的传播轨迹一般是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到次发达的城市、不发达的城市、再到农村。所以流行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城市。   那么,青年流行文化会不会成为专属于城市富裕青年的文化?“比起城市青年流行文化的分析,我更关心的是城市内部青年的文化和外来农民工青年文化的互动和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韩毓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韩毓海看来,当今城市青年文化的多元化和小众化趋势,相比过去只有一种声音的枯燥沉闷,已经进步不少。但在文化的分化过程中,也须警惕另一个问题,即青年人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和小趣味上,对外在的世界缺乏关心。“特别是对于国家大事,越来越多的青年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也缺乏参与的能力。”在韩毓海看来,这样一种看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个性文化多少有点“消极自由”的意味。   韩毓海说,当前中国最理想的情况是能顺利造就一个较大规模的中等收入水平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建立一个倡导“积极自由”的文化空间。   在韩毓海看来,近年来农村旧有的文化体系已经基本瓦解,同时大部分农村青年还缺乏参与消费文化的条件,农村青年基本处在文化沙漠之中。而进城的农民工青年在青年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上,其实是一支非常值得关注和尊重的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持类似的观点。张颐武说:“不能简单地将农民工视为弱势群体,从而当作怜悯和施舍的对象,更不能将其视为‘群氓’,这是一种对中国未来极不负责的说法。”   张颐武认为,那些农民工青年都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城市的,他们渴望改变命运,渴望为自己和家乡寻找新的机会。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文化。比如,在江浙小镇,他们组织起打工仔乐团;在珠三角,主要是面向打工仔的《佛山文艺》杂志拥有几十万份的发行量。“他们的文化和城市白领文化虽有区别,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韩毓海认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农村的乡土文化未必不是可资利用的资源,特别是西部12省,都是文化大省。“当这些乡土中国的文化资源由打工者带入城市生活,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弱势的,相反,能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积极建设因素。”   韩毓海说:“城市青年参与扶贫、支教、环保等活动,都有助于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在文化上的互动和对话,起码有利于信息的扩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