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兴:结核病威胁始终存在

  在许多人已经渐渐淡忘了“结核”一词的时候,这种古老的传染病还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第十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来临之际,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秘书长、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张立兴教授直言:在艾滋病猖獗的当代社会,结核病已经呈现“死灰复燃”的趋势,大量的曾受到过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也为结核发病提供了潜在而危险的土壤。中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时刻不能放松。   过去:督导服药创造结核病防治奇迹   中国医生获世界防痨界最高荣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结核病仿佛只是一个带有浓重历史色彩的医学名词,“十痨九死”的说法更是和现代社会没有什么联系。北京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张立兴教授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做得越好,痨病就越是被人们淡忘。”   年已七旬的张老和结核病打了一辈子交道。1952年,当张立兴刚刚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时候,“痨病”还是一个很常见的字眼儿:“大一买眼镜,大二买痰盂。”意思就是学生们要么得了近视眼,要么就是感染痨病,也就是结核。看着结核病在社会上肆虐,张立兴很自然地把击退“痨魔”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   张立兴告诉记者,在他们接诊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即使用了特效的药物,疗效也很不理想,原因就是病人一旦症状好转就不再坚持用药,而结核菌的特点就是特别顽强,可以长期潜伏,不规律用药导致复发率高,而且复发病例更难治愈。为此,他们开始尝试引入一种新型的防治模式:全程督导化学疗法,就是让病人当着医生的面服下药物,帮助病人坚持服药。   一个看似简单的监督服药,却奇迹般地控制了传染源,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北京的结核病疫情也以年17%的递减率率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张立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也因为在北京市结核病控制中的巨大成就,而获得了世界防痨界的最高荣誉——每四年才颁发一次的“弗朗兹·雷德克”大奖。北京实施推广的“全程督导化学疗法”方案也成了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推广的权威举措。   现在:要时刻警惕结核病卷土重来   流动人口对疫情影响越来越大   “结核病发病率很低,并不代表我们就能高枕无忧。”张立兴教授表示,北京市结核病疫情正面临着回升的危险,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等四大危险因素已经为北京的结核病防治敲起了警钟。   张立兴告诉记者,流动人口对本市结核病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北京结核病防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截至2004年底,全市结核病人近4000例,其中外来人口约占了40%。而且北京周边各省市的肺结核发病率都比北京地区要高2到10倍,为北京市防治结核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人群。”张立兴表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动期,而且不少在校大学生来自农村,在新的学习、生活的压力下,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则有可能带来新的结核威胁。   另一个危险因素则是艾滋病流行。张立兴教授告诉记者,艾滋病病毒彻底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感染上结核病菌,80%的艾滋病人会马上发病,30%到40%的艾滋病患者会最终死于肺结核,“所以国际上常常将艾滋病与结核病称为是一对死亡伙伴。”   张立兴教授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大约一半的北京居民曾经受到过结核菌感染,这些感染了结核菌的人群,一旦他的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发病。统计显示,其发病的几率大约是10%。“这也是北京防治结核病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张立兴教授说。   将来:结核病的威胁始终存在   消灭结核病还需两三代人的努力   已经从北京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岗位退下来的张立兴教授仍在为结核病防治工作而奔忙。由他负责的Fidelis项目已经在中国全面铺开:“这个项目是由国际组织支持的,包括很多子项目,例如在农村建立查痰点、对报告结核病人的医生进行奖励等。”   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结核防治形势,张立兴最为担心的是,在结核病已经渐渐为世人所淡忘的今天,很多结核病人都会被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医生所忽视。一些结核病人常常被误诊为感冒、肺炎,这导致了结核病菌的传播和治疗的滞后。正在进行的Fidelis项目则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去鼓励人们发现和重视结核病。   “消灭结核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每说起自己一生的事业,张立兴总是显得有些兴奋:“一毕业我就和结核病打交道,做了一辈子了,现在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面对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疫情抬头的危险趋势,张立兴也表现得格外坦然:即使人们对结核病已经感到越来越生疏,但这种疾病的威胁始终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在2050年消灭结核病,我要说,消灭结核病至少还需要我们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