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赴河南淮阳开展“文化育人、文明探源、文保扶贫”主题思政实践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020年暑期,围绕“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等系列主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走进福建泉州、海南自贸港、陕西宝鸡、贵州黄果树、河南淮阳等地开展思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淮阳是国家级扶贫县,也是国家文物局定点扶贫地区,是平粮台遗址北京大学考古实习基地所在地,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工作和文化遗产事业在淮阳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和文物部门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淮阳已于2019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淮阳区的扶贫工作是我们党在全国所展开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缩影,也是文物工作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范。

8月20—25日,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走进河南淮阳,开展“文化育人、文明探源、文保扶贫”主题思政实践活动,引导北大考古青年在生动的实践中开展文化寻根、文明探源,探索考古文博事业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同向聚力,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本次实践活动由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海担任指导老师,团委书记李涛带队,2019级14名本科生参加。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赴河南淮阳开展主题思政实践

20日下午,实践团全员抵达淮阳。周口市政协副主席、淮阳区委书记马明超,区政府区长王毅,国家文物局督查司副司长、淮阳区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刘大明,副区长齐长军,区文旅局局长于树林,教体局局长师建锋,文广新局副局长吴保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朱树政,淮阳平粮台遗址管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贾亮在淮阳县人民政府会议室接见实践团师生,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马明超从扶贫工作实际出发,回顾了淮阳县脱贫攻坚的具体历程,总结了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符合县情的扶贫脱贫之路,介绍文物保护利用在淮阳区脱贫攻坚战役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全体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初心与信仰,为同学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刘大明寄语北大考古青年,希望新一代北大考古人苦练本领,增长才干,担起中国考古文博事业发展的重任。

当晚,实践团参加“清风荷韵·中原廉文化”系列开幕式,在淮阳区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报告厅观看情景剧《羲乡正道》。该剧以淮阳村居巡察综合治理为背景,讲述了淮阳贫困村——百集村在以李支书为领导的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改革、村民自治、脱贫致富的故事,同学们对基层工作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实践团观看情景剧《羲乡正道》

2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太昊陵文物保护中心,与太昊陵管委会主任、优秀共产党员雷铁梁举行座谈会。会上,雷铁梁就伏羲传说的缘起与相关争议作了简要说明,介绍了太昊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倡导考古与神话、民俗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探索文明起源,并表达了在淮阳区深入开展考古工作的殷切期望。在雷铁梁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调研了太昊陵。

雷铁梁为同学们讲解太昊陵文化

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走进中小学教育,考古文博学院与淮阳区太昊陵文物保护中心、周口市淮阳区文正学校联合举办红领巾志愿者“小小讲解员讲述大文明”培训活动启动仪式。刘大明、张海以及太昊陵景区领导班子成员、淮阳区文正学校校长侯家奎,实践团成员、文正学校师生代表、“小小讲解员”及家长代表共同参加启动仪式。仪式由雷铁梁主持。

实践团与小小志愿者们共同放飞纸飞机

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来到淮阳县烈士纪念堂,开展“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主题教育实践。同学们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追忆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入中原大地的李之龙、组织发动群众抗日的薛朴若、窦楼战斗大捷背后的机智筹划、73位无名烈士壮烈殉国等英勇事迹,让同学们坚定了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21日下午,实践团在淮阳县四通镇时庄村,继续开展“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主题教育。时庄村党支部是河南省级基层党建示范村,支部书记时兴荣同志是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河南省人大代表,他扎根基层27年,关心群众疾苦,调研农村问题,首倡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方案,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时兴荣带领实践团参观村史馆,从自身成长经历谈起,感情真挚地分享了自己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时兴荣与同学们展开座谈,他认为,文化遗产也是金山银山,文物保护利用是时庄村振兴发展的持久力量。

座谈现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研究员为实践团介绍了时庄遗址的相关情况以及未来工作的具体规划。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中,时庄遗址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龙山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国家文明的发展阶段,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国家文明起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日上午,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乘车前往平粮台遗址进行参观考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曹艳朋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平粮台遗址博物馆、标本室、修复实验室以及平粮台遗址现场,介绍平粮台遗址发掘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展示了部分出土文物,体会文物保护工作的辛苦与价值。实践团在平粮台考古队驻地举办座谈会,张海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对田野考古的理解感悟,勉励同学们珍惜韶华,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实践团参观平粮台遗址

22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百年老校淮阳中学,与来自淮中高二“富洲部”的39名学生进行了座谈。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主任朱树政、淮阳区文广新局局长吴保东,教体局局长井宏泉,淮阳中学校长高远征及其它校领导参加。

座谈会上,高远征向实践团介绍了淮中117年育人不息的光辉校史。张海向淮中学生介绍北大相关情况,期待同学们加入考古文博大家庭,“亲手发掘历史,亲自阐释历史”。李涛同淮中同学们分享了北大生活,同时期待这样一场座谈会能够“传承火种”,为同学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淮中同学们就学习、考试、北大校园生活以及对考古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北大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给予了精彩的回答。

张海介绍北京大学及考古文博学院相关情况

23日上午,实践团前往淮阳龙湖进行调研。龙湖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宫殿。”湖中有画卦台、白龟池、弦歌台、司城贞子阁,陈楚故城和苏辙读书台,湖滨有巍峨雄伟的古建筑群太昊伏羲陵,三国魏曹植的思陵冢和我国最早的古城址平粮台。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文物工作和文化遗产事业在淮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3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宛丘之上——周口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区共分为“人文肇始”“大道幽微”“三代华章”“莽原鸿爪”“逐波兴埠”五个部分,叙述了周口地区从上古神话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轨迹。周建山为实践团详细讲解了展陈文物所蕴含的意义,使同学们对于当地的文化遗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重点介绍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荣获“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平粮台遗址。前辈们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同学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新一代北大考古人,同学们亦深感自己担负的时代使命,纷纷表示将继续奋战在考古工作前线,延续这份光辉与荣耀。

实践团参观周口市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4天实践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认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总结会上,实践团师生认为,考古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要生活于乡土、工作于乡村,还要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术价值和文旅价值同频共振,以文物保护利用造福人民,承担起为人民谋福祉的职责使命。

淮阳区区委、区政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太昊陵文物保护中心、平粮台古城博物馆、淮阳中学、周口市博物馆等有关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为本次学习调研活动提供支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