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项目收官 21位学者驻访燕园

2019年岁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带着对这座精神家园的不舍,对难忘的驻访生涯作出总结。第七期邀访项目自2019年9月开始,于12月末结束,21位海内外学者加入文研院学者大家庭。其中,国内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或机构,海外学者则来自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研究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各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

“近者悦,远者来”,邀访学者项目是文研院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学术共同体建设,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讲座和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学者们在此研究切磋、深度交流、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充满活力与热情的交流平台,让邀访学者盛赞文研院“创造了这么一个学术乌托邦,一个以中文为主要工作语言的世界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是一个理想的读书、思考、写作和交流的学术空间。”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院务会、行政团队合影

特邀访问教授

波特伦·谢弗德(Bertram Schefold),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院高级教授(Senior Professor),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欧洲经济思想史协会荣誉主席。曾参与编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权威。在资本理论、经济思想史、环境经济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访问期间,谢弗德在文研院和北大经济学院分别做了两场主题讲座:“经济学的普适性:现代经济学对古代欧洲资本主义形态的解释力”“《盐铁论》:经济思想史中经典著作”“欧洲如何崛起:经济知识在制度构建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资本论》中‘转型问题’”;同时参加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黉门对话:外来文化传播与中国金融业创新”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成立大会,与来自北大校内外的经济学者、历史学者和北大的同学们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谢弗德教授在北大经济学院授课

王汎森,现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院士。主要研究兴趣是明清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史学史,近年来将研究触角延伸到所谓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访问期间,王汎森先后以“性格与历史”和“历史是一种扩充心量之学”为题,作了两场公开讲座。他在静园二院开设了“英美思想文化史名篇选读”班(四讲),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的青年学者共同阅读和讨论。10月,他在文研院举办“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暨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陈寅恪的明清之学”的主题发言,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先生晚年研究明清的两部著作《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使用证据和推理的方式。会后他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分享了他对陈寅恪晚年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柳如是别传》的理解,访谈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汎森读书会合影

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MolodinViacheslav),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室主任,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民族学教研室教授。莫洛金院士领导俄罗斯考古队在阿尔泰高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与研究了重要的巴泽雷克文化遗址,对西伯利亚考古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访问期间,莫洛金在文研院作了题为“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新成果”“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阿尔泰山地区巴泽雷克文化”的三场专题讲座,重点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近些年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莫洛金院士、李开元教授、林梅村教授合影

梁其姿教授来自香港大学,现为李约瑟-毛文奇基金教授、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历史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是明清社会史和近代社会文化史。高彦颐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晚期和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性别/妇女史。薛凤(Dagmar Schäfer)教授现任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三位学者领衔在静园二院开设“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坊,这是北大首次开设这一主题的研讨班,吸引了史学、科学史、艺术史、人类学、哲学等多重背景的学员参与。此外,梁其姿主讲了题为“日常食物的价值酱油制造与中国历史”的讲座;高彦颐主讲了题为“从景德镇工匠传说看工艺技术传承与创新”的讲座;薛凤主讲了由文研院与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共同发起的“科学·文明”系列讲座,题为“灾害与数字人文”。

物质文化工作坊课堂上

邀访学者

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教授、著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文化史学者,是《剑桥中国史》第五卷第二部分的作者。驻访期间,周绍明就“宋元时代的乡村组织” 的学术研究发表了报告,围绕“从地方族谱看传统中国家庭冲突”为题进行分享;发表公开演讲“商业合伙关系——中国经济史为人忽略的一面”。此外,周绍明还接受了文研院“口述史项目”的采访。

周绍明生日会

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驻访期间,李开元参与了多项学术活动,其中包括发表“跨文类写作与学术研究”和“荆轲刺秦王:‘史记’中的口述史学”两次学术报告,并主讲了“学术研究中理论概念的抽取与使用”交流会。同时,李开元邀赴故宫研究院举办讲座,拉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系列学术讲座”的序幕。此外,李开元接受了文研院“口述史项目”的采访,并于驻访期间完成有关秦汉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汉兴》。

李开元在文研院邀访学者论坛上

景跃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基层治理。

驻访期间,景跃进发表了题为“政体与国情: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大一统’议题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在没有选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官员如何回应民众?——来自浙江的故事”;并以“社会科学中的概念问题——以中国政治研究为中心的讨论”为题发表公开讲座,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已有的概念调适实践,以及这些做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

景跃进在文研院邀访学者论坛上

李放春,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学术副院长,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历史社会学,中共革命史。李放春发表了“探究革命之‘道’:在现代性与文明之际”和“谱系学:从尼采到韦伯”两次主题报告,组织了“革命研究的两种路经:政治文化与文明史视野”论坛,积极倡导从文明史的大视野出发重新审视、阐释中国革命现代性。

李放春在国家博物馆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美国宪法历史和理论、中国宪法制度、“一国两制”和香港问题。驻访期间介绍了自己对美国早期宪法史的研究,主线是阐释了“漫长的建国时刻”的概念,并在交流会上围绕改革开放年代的香港问题做报告,题为“‘香港’作为方法:小城何以大事?”

田雷在邀访学者交流会上

叶晔,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研究、词曲研究、中国文学近世转型研究。叶晔驻访期间完成了《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一书,随后将会在中西书局出版。另外,他以“古典文学文本的整体凝固及其意义”为题作学术报告,完成的同题文章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上;他还发表了题为“体制内文学的规制与逾制——对由唐至明的生碑记的长时段考察”的演讲。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叶晔颁发文研院邀访学者聘书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性与身体社会学、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在驻访期间,黄盈盈主讲了学术报告“跨越学科的‘性’史”,介绍了性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议题的高度道德化、对话的多主体性以及研究的切身性,并以“三个人、四座城、二十年”为题,介绍了她田野调查的经验。

黄盈盈在学术考察途中

姜南,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梵汉对勘的汉译佛典语言研究。驻访期间作了题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佛经翻译与汉语演变关系例说”和“早期大乘佛典书面流传举证:‘梵志’与‘楼至’”的主题报告,并参加了由外国语学院段晴老师主持的读书会。

姜南在文研院邀访学者论坛上

路国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考古、田野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驻访期间,路国权就主题“反思与重构:春秋史的时空结构和过程”和“分类与类型”进行了学术报告,并举办了五次春秋史读书会,借共同读书和讨论的机会吸收到许多意见和建议,对书稿进行了补充和最终修订。此外,路国权组织七期邀访学者赴二里头夏都遗址考察,应邀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团学读书分享会作报告——《考古分类和分期断代》,还参加了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

路国权在文研院邀访学者论坛上

彭春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近年来尤为关注近代儒教、国学,东亚地区以及中英日三种语言圈的思想文化交流,章太炎、康有为及周边思想人物的研究等。驻访期间,彭春凌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发表了学术报告“从宇宙进化到社会进步:近代中日交互语境中的赫伯特·斯宾塞”,并主持了交流会“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从沃德、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彭春凌在邀访学者论坛上

吴雅婷,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宋代社会文化史,尤其关心传统中国的社会构成。在驻访的四个月内,吴雅婷发表了题为“瞻望远方:宋人的旅行知识与新知的化成”的内部学术报告,分享了“宋代类书中的‘旅行’意涵”的交流会。参加了“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国际会议”“议题整合与跨域对话:南宋史研究新的可能性”论坛并发表论文,此外还参加两个宋史研究相关的读书班:“宋代官箴读书课”和“苏轼文集读书会”。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为吴雅婷颁发文研院邀访学者聘书

肖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肖铁在驻访期间于文研院中作了主题报告“因众之名:群众的发现与叙述现代中国的方式”,并做了“卡佛、蓝领写作和现实主义”的分享交流会。驻访期间发表的文章包括:《卡佛致卡佛,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读书》2019年10期),短篇小说《鼹鼠之王》(《小说月报》2019年9期)。

肖铁在国家博物馆

姚达兑,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近代中外文学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驻访期间主要研修关于近代外国人/传教士如何翻译和研究中国的神怪小说,作了题为“中国神怪小说的近代英译之聊斋英译”和“进化论、世界体系与世界文学”的报告。完成了《世界文学理论》一书的修订,以及部分中国神怪小说外译的写作。

姚达兑在邀访学者交流会上

周月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社会,近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复调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叙述较为关注。周月峰老师在文研院作了“另一场新文化运动”和“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解读”的学术报告,参加“英美思想文化史名篇选读”班,此外还参与策划文研院主办的“傅斯年与北京大学”专题展览。

周月峰在学术考察途中

目前,文研院已为迎接2020年春季学期邀访学者(第八期)进驻做好了准备。文研院将继续倡导“清新风气、一流标准”,努力汇集国内外资深学者与优秀年轻学者,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