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

5月18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大学外院新楼501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黄慧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樊星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生许婕、法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黄思齐主持。

为促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发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本届论坛亦是北大外院建院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由北大外国语学院主办,北大外院研究生会承办。本届论坛面向全国研究生征集学术论文,收到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硕博生论文共226篇,78位相关领域教师了参与论文评审工作,最终有10篇获一等奖,25篇获二等奖,31篇获三等奖。

论坛开幕式现场

在论坛开幕式上,黄慧和樊星作主旨发言。黄慧的发言主题为“从外语学习到人文社科研究”,她从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储备需求出发,论述了外语学习者向人文社科研究者转型的“六个一”要求,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热门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的关系,并指出学术研究选题时要做到“小题大做”“老题新作”“新题慎作”。樊星以“外延、交流、碰撞:走出狭义的非通用语文学研究”为主题,提出非通用语研究要敢于走出圈子、发出声音、越过壁垒,具体而言,是要有求知欲和表达欲,扩大知识储备,增进学术交流,关注学术刊物。樊星结合自身论文写作经历,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在文章形成过程中做到历史、理论和文学性的平衡,打破固有学科界限。

黄慧作主旨发言

樊星作主旨发言

五位论坛获奖代表同学就各自提交的论文作了学术汇报。北京大学法语系2017级博士生宋心怡分析了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前法属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认同;复旦大学法文系2017级硕士生程毓凝从“中世纪的行吟诗人”出发解读了施蛰存作品中的复古主义倾向;北京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生陈洁如运用语言学方法研究了网络流行语“有点(儿)小+A”的结构特点;北京大学东南亚系2018级硕士生许洋阐述了当代菲律宾明星参政现象的民粹主义本质及其社会根源;北京大学朝韩语系2017级硕士生吴奕凯探讨了作为类型概念的奇幻在韩国的本土化进程。黄慧和樊星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为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开幕式后,所有与会者在外院新楼前合影留念。

合影

下午的分论坛分为六个主题:“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国别与区域研究”“史学与国际关系”“文化与宗教”,分别在15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各个分论坛气氛热烈,尽管彼此专业背景不同,但参会同学在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也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论述,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参会同学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大家能够直抒己见,也能够在解答提问中对自己的思路有所梳理和扩充。与会同学还认为本届论坛准备得很充分,分论坛的设置合理有体系,分论坛负责人对现场组织有序,既高效又能使同学们了解到自己最想知道的学术知识。北京外国语大学门椿林同学表示,外国语学院老师的评审意见都非常中肯,对开展研究工作和论文修改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暨南大学陈礼豪同学提到这次论坛让大家接触专业间的不同之处,也能领悟一些学术上的相通之处;北京大学于美灵同学还表示,参加本次论坛使自己更加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坚定了学术理想,并且了解了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有的同学希望分论坛能增加老师点评环节,并希望论坛的成果能够出版。

语言学分论坛现场

区域与国别研究分论坛现场

文学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结束后,同学们回到主会场,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扬作总结发言并为论坛获奖同学颁发奖品和证书。宋扬详细说明了论文评审的过程,鼓励同学们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明确研究方向,坚定学术素养。宋扬还对会务组和志愿者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衷心的感谢。

宋扬发言

一等奖同学合影

本届论坛有效促进了国内各高校间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丰富了北大外院的学术氛围,增强了外院人的身份认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