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Molodin Viacheslav)访问北京大学文研院

11月26日—12月9日,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的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Molodin Viacheslav)访问北京大学,并作为特邀访问教授在文研院作三场主题讲座,与来自北京大学校内外的学者和学生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莫洛金

莫洛金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室主任,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民族学教研室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考古学。自1973年起,莫洛金任西西伯利亚考古学队队长,曾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以及蒙古、日本、叙利亚、加拿大、古巴等地区进行发掘。在他领导下,俄罗斯考古队在阿尔泰高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与研究了重要的巴泽雷克文化遗址。莫洛金在西西伯利亚、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和研究了多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并建立和完善了该地区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他发表学术论文1260余篇,对西伯利亚考古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访问期间,莫洛金作题为“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新成果”“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阿尔泰山地区巴泽雷克文化”三场专题讲座,重点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近些年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11月29日,莫洛金在文研院作第一场讲座,主要关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新成果。本次讲座主持人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评议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讲师刘翔博士。莫洛金简单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及其考古队的田野工作,尤其是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文化的发现,为我们寻找新疆和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他重点介绍了该研究所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还介绍了该研究所同德国、蒙古国、韩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波兰、日本、法国等国家研究机构的国际学术合作以及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合作经验及最新出版物。

12月2日,莫洛金作第二场讲座,讲座主题为“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本次讲座由林梅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评议。莫罗金介绍了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阐述了人类掌握金属制造技术的主要条件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早期金属时代文化的扩展进程以及欧亚大陆和北非地区的青铜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分期等,并重点介绍了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主要考古文化的分布范围与特征。目前中国学者对西伯利亚考古的知识仍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莫洛金的精彩演讲将我们带入西伯利亚考古的全新时代。

12月6日,莫洛金作题为“阿尔泰山地区巴泽雷克文化”的第三次讲座。本次讲座主持人是林梅村,评议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锦绣老师。巴泽雷克文化(公元前6-前2世纪)是欧亚大陆早铁器时代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该文化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尔泰山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与中国相邻地区。莫洛金重点介绍了巴泽雷克文化不同墓葬及出土遗物,包括服饰、兵器、装饰品、马具、马车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几年通过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及古代生产技术研究所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莫洛金与北大文研院邀访学者李开元教授、林梅村合影

莫洛金的专题讲座得到相关领域学者和学生的高度评价。中国学者了解的俄罗斯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序列是以米努辛斯克盆地为基础的,但是对于更广阔的西西伯利亚地区几乎一无所知。魏坚谈到关于西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国学者需要格外留意,将中国北方地区、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考古学材料综合梳理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问题。林梅村也格外强调,莫洛金及其团队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如莫洛金介绍的塔尔塔斯1号墓地等,延续时间较长,地层丰富,较好地展现了西伯利亚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序列,如乌斯季-塔尔塔斯文化到奥迪诺文化,到克罗托沃文化,再到后克罗托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不过,林梅村对莫洛金介绍巴泽雷克古墓出土所谓“印度丝绸服装”深表怀疑,因为印度以棉花为纺织纤维,丝绸是中国的发明,他认为巴泽雷克古墓出土的这件公元前5世纪的丝绸服装很可能来自中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