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龙主讲才斋讲堂第185讲:中国佛教的文化主体性

中国文化为何能够传承五千年不曾中断、在世界文化中取得重要地位?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何在?2019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从佛教的特质出发,介绍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相结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提升中国文化理论水平的过程,尝试从中国佛教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主体性角度推进这些问题的解答。

李四龙主讲才斋讲堂第185讲

李四龙分析佛教的特质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表现。在理想境界方面,佛教所认为的生命不生不灭、永恒和无限,追求解脱轮回的涅槃状态,在人死为鬼的中国语境下转变成为解脱日常生活的烦恼;在基层组织方面,佛教形成的是由僧伽组成寺院、通过戒律维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血缘宗法的中国语境下,将戒律调整成了清规,实现僧俗两序,化解了政教之间在伦理、礼仪方面的冲突。在本体和方法方面,佛教强调生命是缘起,一切皆空,在中国语境下,体现为无我、忘我的观念。

李四龙指出中国佛教关于修行的精神传统。在个体生命方面,中国佛教逐渐形成禅净双修,体现出基于“自力”的“他力”信仰;在社会伦理方面,中国佛教倡导悲智双运,同时在慈悲和智慧两个方面修行,最终实现普度众生与众生平等的社会性追求;在思想会通方面,中国佛教强调中道圆融的核心观念,体现出对治、会通和化解所有矛盾、万物相依相成的思维方式。

李四龙以《中庸》《老子》《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论思想与佛教思想在心相和心性两个方面的相通性为例,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家心性论的激发作用。

讲座现场

李四龙提出佛教的中国化是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成功典范,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在当今中国文化传承和交流过程中,大家必须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前提,坚持以自身文化为本位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充分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融入自身文化,实现中国文化发展、世界文明和谐。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中,李四龙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佛教及其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佛教因缘思想,希望同学们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时光,远离外界喧嚣,专心静心研究,寻求学术突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