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举行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5日至6日,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由中非合作中方后续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承办,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作为会议的协办单位之一,于北京时间11月6日下午5点至7点半举办了“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论坛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微信和脸书等平台全程直播。

来自中国、加纳、南非、摩洛哥、莫桑比克和瑞士等国共15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既包括政府官员和学者,也有全球公共卫生行业资深的专家和实践者,如加纳驻华大使Edward A. Boateng阁下、中国前卫生部国际司司长、现中国常驻日内瓦参赞冯勇先生,北京大学全球卫生中心副主任鲁新教授和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副教授等。作为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对分论坛的举行提供了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在对论坛的致辞提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加强中非学者之间的联系,大家应抓住此次机会,深化信息交流,推动疫情合作,为改善全球健康卫生体系而努力。

张海滨致辞

研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新冠疫情与中非团结抗疫”,第二环节为“中非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许亮、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先后主持了这两个环节的研讨。

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们围绕中非团结抗疫和卫生合作的主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概括而言,会议的研讨聚焦了以下三大议题。与会嘉宾高度认可迄今为止非洲在抗击新冠疫情,遏制和防止病毒传播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冯勇赞赏了非洲各国政府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下所采取的严格措施。这证明了非洲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非洲疾控中心等国际卫生机构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国家开展的抗疫合作举措是正确、及时和有效的。非洲在抗击新冠疫情上的出色表现有力地驳斥了许多早期对非洲疫情发展的悲观预测。刘海方提到,在疫情初期,鲜有中国媒体报道非洲的情况;直到美国成为疫情“震中”,才有媒体因为担心美国无法帮助非洲、而将非洲描述为疫情的“黑洞”,担心“非洲将拖累整个世界在抗疫方面所做的努力”等,这显现了学者应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实力政治的视角,将非洲自身的治理能力和非洲人的自主创新作为观察的重点;这种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民生的思路,也应该是观察后疫情时代中国在非洲的经济重启阶段作用的更加妥当的切入点,可以有助于反驳国际上目前流传的中国不那么需要非洲的说法。Edward A. Boateng强调疫情间凸显的“媒体政治”问题,指出非洲和中国都需要在国际舆论中传递更客观更积极的自我叙事。瑞士巴塞尔大学的Elisio Macamo教授指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非洲似乎总与“危机”联系在一起,但是非洲抗疫的出色表现揭示了一个深刻问题,即在后殖民时代的危机时刻,非洲对国际社会和对非洲人自身来说意味什么。

Edward A. Boateng连线发言

Elísio Macamo在线发言

冯勇在线发言

刘海方发言

与会代表也积极评价了中国在疫情中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快速、及时和全面的支持,包括物资捐赠、派遣医疗队、医疗技术信息共享、债务减免,以及中国倡导和参与的国际抗疫合作等。研讨过程中,与会嘉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提出中国可以利用与东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合作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与非洲国家的卫生合作,并建议从“援助式”道路向“生产合作”道路转变。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Sithembile Mbete教授提到,不久前中国与埃及商议合作生产疫苗,这无疑是重要的合作转型。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的Sanusha Naidu博士从流行病外交的视角重新定义中非团结,认为中非关系正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绝不能仅仅用经济聚合体来形容这种关系。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给中非团结增添了更加务实层面上的新意涵,包括公共产品、具体的国际合作计划,以及确保非洲国家在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中获得药品、装备和疫苗的公平性。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对穆斯塔法·马什拉菲(Mustapha Machrafi)教授则指出,无论是中非合作论坛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中非合作机制都突出了“人文关怀”元素(human face),这是与非洲传统合作伙伴国重大的区别。

Sithembile Mbete在线发言

Mustapha Machrafi在线发言

Sanusha Naidu在线发言

查道炯发言

展望未来,各位专家对于中非合作论坛和加强中非卫生合作也提出了政策建议。南非非洲研究所博士Palesa Sekhejane认为,根据已有数据,“非洲新冠病患明显多发于之前的基础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身上,提升非洲整体医疗卫生能力还是关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民权教授指出,中国通过举国动员支持武汉疫区的经验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非洲可以考虑建立“区域应对机制”(regional response system),即在非洲大陆各个区域内部建立联合应对疫情的卫生合作体系。浙江师范大学的周倩教授和陈立博士都突出强调了中非之间医疗教育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新的卫生技术的合作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周倩教授还指出,中非卫生合作必须注重地区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医疗教育合作。北京大学全球卫生中心的鲁新教授对中非间的医疗合作,特别是针对2021年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的卫生部长会议,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中非应该扩大发展合作方式,支持非洲国家完善自身的公共卫生体系。合作重点应集中在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和利用科学技术提供卫生服务、疾病监测、诊断和管理的能力。第二,我们需要加强对非洲国家自身公共卫生系统的研究,突出其目标和重点领域,围绕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共同规划和制定合作项目。第三,在公共卫生领域,公私合作和学术合作是能力建设和技术转移的关键。中非卫生合作中,需要加强这种合作,确保新的合作项目能得到正确的评估、规划,以可持续的方式动员和协调资源。

Palesa Sekhejan在线发言

陈立在线发言

刘民权连线发言

鲁新在线发言

周倩连线发言

诚如张海滨在开幕致辞中所言,中非间的合作关系是“合则共赢,分则俱损”(United,we win;divided, we lose.)。此次会议的举行彰显了中非团结抗疫的合作精神。在两个半小时的热烈研讨中,嘉宾们全面客观地回顾和分析了中非在抗击新冠疫情合作中的成果和经验,也为未来中非卫生合作贡献了的他们的思考和智慧。

北京大学非洲同学联谊会会长Hassan Ssewajje同学组织了30位在北京的非洲同学共同在会议现场参会,全球微信在线参与论坛的直播人数达1616人次,同时以脸书参与会议直播的人数也达到1150人;中国新闻网、世界知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凤凰周刊的国内外媒体参与了会议并进行了报道。

部分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