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开题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2月23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北大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主持开幕式。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于鸿君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对各位学者专家对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郇庆治教授所领导的学术团队努力取得国家标志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资深教授余谋昌先生和东华理工大学教授花明分别代表受邀专家与课题合作单位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党校、苏州大学、南京师大、中央财经大学、北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福建师大、南京晓庄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课题组首席专家郇庆治教授,从“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研究目标与子课题设置”等三个方面汇报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课题的整体设计与执行计划,并强调它将是在政治哲学方法论思路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一种系统性理论阐述与分析,即这一思想究竟如何回答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这三个基础性问题。五个子课题负责人福建师大陈永森教授、中央党校李宏伟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华启和教授和山东大学李昕蕾博士,分别对各自负责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和与会学者进行了交流。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政策话语视角”专题讨论中,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指出,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应要趁势而为,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这样的基础理论研究要着眼于厘清或回答一系列基础性的概念辨析与梳理工作,比如生态文明中的“建设”“两山论”中的“就是”等的准确意涵(也就是要做到“正本清源”)。生态环境部夏光研究员认为,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等一系列论述,“生态文明的政治观”理应成为理解与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内容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执政党政治意识形态与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运用强大的国家力量,甚至可以说是国家新时代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强调,对于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不同学术领域与学科分支有着各自的“知识链”功能定位,政策研究部门的研究及其成果主要着眼于中短期现实需要及其可操作性,时效性也更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系统而坚实的哲学基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李庆瑞研究员认为,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除了目前成果较多的发展历程梳理、思想理论意涵概括、与传统文化关系分析等议题领域,还应更多关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五大体系”问题、法制规范问题、推动体制机制问题等,从而在不断总结提炼新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这一思想。原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黎祖交研究员强调,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无疑是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做出更为明确的科学界定。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哲学伦理视角”专题讨论中,余谋昌认为,从本质上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对应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新思想,也可以称之为生态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指出,目前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应该有更高更宽阔的理论视野、更加开放的研究论域、更强的问题意识,需要从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创新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来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要特别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突出实例及其成功经验总结,要特别关注现实实践中彰显的系列重要问题比如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个人本位与集体主义关系这三对“难题”。北京大学徐春教授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深化,需要大家在哲学层面上作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对于历史观、自然观、价值观等基础性议题的重新建构和阐释。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强调,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要注意概括我国在生态哲学(伦理)领域长期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尽管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理论渊源的强调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大学张云飞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生命共同体”概念,有理由成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和本体论基础,值得做更多的理论建构与阐释工作。南京师大曹孟勤教授指出,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研究,要特别关注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生态文明发展动力机制、人与自然间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等基础性问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视角”专题讨论中,中国社科院庄贵阳研究员认为,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还主要是一个政策性话语体系,因而学术研究与交流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原创性做出甄别鉴定,然后才能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学科)理论话语,而对于地方践行经验的概括总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学社科学部主任杨河教授认为,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也应考虑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基础性的三个问题,即这一理论的来源有哪些、它的理论形态是什么样的、它是何以指导或影响我国现实实践的。南京晓庄学院王国聘教授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意识形态,因为它完全符合作为意识形态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北京大学贺大兴博士强调,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研究的学理化或学科化,必须更多考虑与相关社会科学学科的内在渗透与融合,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意涵与政治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周宏春研究员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产力理论就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和超越)。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地方践行/国际传播视角”专题讨论中,山东大学刘玉安教授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提出并成功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新时代语境与条件下,我们才可以做到利用政府力量克服市场机制的生态盲目性,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优势所在。北京大学张海滨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与国际话语体系进行接轨和融合,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这方面国际形势的诸多新变化。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结合苏州经验指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研究要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行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观点的重要体现。北京大学宋豫秦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研究需要更多基于和密切结合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能超越自身的客观条件,同时也要继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鞠昌华博士提出,目前的包括生态文明这一核心概念在内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比如“领域文明”的表述也许比现在主流性的“阶段文明”“元素文明”的提法更科学些。

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李强博士、福建师大蔡华杰博士等作了补充发言。郇庆治则对会议内容作总结,并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由郇庆治担任首席专家,于2018年11月获准立项。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