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董志勇: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党的众多重大方针政策中,发展生产力一直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整体而言,在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中,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不同阶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单独强调,并且其受到的重视程度由当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中,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首次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二者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可能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标是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也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将贯穿我国“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时间。那么,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如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维持了四十余年,经济体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在新形势下继续维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向集约式的、侧重经济发展质量的发展模式。其内在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所有经济体的高质量供给都需要有效需求的支撑。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量尚小、基础较弱,国内需求难以支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外部需求成为提高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内部需求增长满足国内供给侧发展也越来越具备成熟条件,转变原本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提供有效需求的发展格局有了坚实的现实经济基础。在大力培育国内有效需求的同时,为了应对“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施政方案。几年来,通过供给质量变革、供给效率变革和供给动力变革,推动资源实现充分有效配置,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所有高质量供给必须匹配有效需求,不然,供给体系仍然会面临“产能过剩”和供需错配的问题。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这就需要新发展格局作为支撑。因此,新发展格局下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匹配,将有助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的更健康平稳增长,也有利于发挥国内和国外市场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

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这一基础保证。大国经济不仅有利于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同样也有利于利用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专业化分工,促进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国际循环体系,实现了“追赶型”经济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消费市场,也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全产业链体系的超大工业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部分核心技术缺失,这些问题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另外,随着近年来逆全球化盛行,我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国内大市场优势是国内大循环运行的基础,内需体系的健康畅通是高质量发展的保证。通过国内市场形成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推动供需动态匹配,加强国内大循环对供给和需求的引领作用,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第三,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国际大循环提供外部市场和环境保障。即使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世界市场在技术交流和需求补充等环节上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充分的国际经济交流也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尤为重要。自主的、丰富的国际经济交流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意义上,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外部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意味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并非放弃国际市场,而是更加深入地加入国际分工协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类市场两种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应该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创新型国家需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因此,我国需要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这将有利于国际大循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外部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提量”到“提质”、从“大”到“强”的转变,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现阶段,由于供需错配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这阻碍了供给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内需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发挥。因此,改善供需错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通过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内在逻辑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受到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从社会生产能力层面,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判断标准仍然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出发点是满足内需,主要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解决,其主要抓手是高质量发展。

第二,这是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潜力巨大,这为供给创造需求提供了基础。但是,供给创造新需求,不是依赖政策刺激和提前透支消费能力,而是利用高质量供给和创新驱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同时,本质上,新发展格局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供需体系,其平稳运行有赖于供给侧结构性错配问题的解决,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三,这是需求侧管理的必然要求。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需要形成良性运转的动态体系。这离不开生产端的提质、分配端的降本、流通端的增效和消费的扩容。同时,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在全球产业分工背景下,国际大循环高端化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这也离不开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才能实现供给和需求、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螺旋上升,进而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总之,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都是发展。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匹配,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也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者简介

36cc43c07c6f448982afbc9056ba2da8.jpg

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科学》主编。教学研究主要领域: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