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同人,同德、同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办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

活动海报

2016年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揭牌成立。作为北京大学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五年来,文研院始终秉持“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围绕“文明:中华与世界”的核心关怀,凝聚了大批优秀学术人才,举办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21年9月,值此成立五周年之际,文研院举办纪念活动及两场主题报告,邀请历届邀访学者、校内外学人师友返校重聚,重温五年里行过的足迹,在交流中激活新的议题。

活动现场

9月20日下午,雨过天晴,碧空如洗,五周年纪念活动在人文学苑1号楼108报告厅拉开帷幕,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担任主持。参加活动的校内嘉宾有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前校长林建华,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秘书长孙庆伟,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哲学系赵敦华教授,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社会科学部部长、法学院强世功教授,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李四龙教授,以及文研院工作委员代表、“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代表等。30余位文研院历届邀访学者代表也借此机会回校重聚,见见老“同学”,会会新朋友。众多受疫情阻隔未能到校的外地学者,则通过观看线上直播的方式“回家”。无论大家身处上海、杭州、武汉、兰州、厦门、乌鲁木齐、台北,或是远在日本、欧洲,文研院的邀访学者们共同传递着他们的祝福,“文研院五周年生日快乐!”

学者留影1.jpg

学者留影2.jpg

学者留影3.jpg

学者留影4.jpg

现场学者互动留影

活动伊始,到场嘉宾共同观看了文研院特别制作的回顾视频“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五年”。“我觉得这里很像是一个智者的旅店”“我们在这里共同寻找一个精神家园”……邀访学者们的开篇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揭牌仪式现场画面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就到了五周年纪念。学者们感念于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感谢文研院搭建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在老师们眼中,文研院是北大文科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以深入而宽广的跨学科交流,打破人文社科学科的壁垒,促进学术融合创新。通气、通融、通达,文研院涵育的氛围与风气,使得国别不同、领域各异的学者汇聚于此,为启发性的想法提供土壤。瞻望未来,学者们对文研院的发展提出了期许,期待文研院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地,并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学术气息,肩负历史使命与担当,成为学者理想的精神家园。

王博、袁明和“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叶少勇副教授相继致辞。

王博代表学校对文研院五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对邓小南及其团队的出色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广阔的学术视野、开放的学术理念,使得文研院成为中外学者心目中向往的精神家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学术之魂,文研院扎根燕园沃土,是这一风气的体现与见证。营造环境、凝聚学人,是一流学问得以产生之源,也是文研院成立五年来的最大贡献。他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文研院的发展,也期待文研院继续服务学术、凝聚学人、汇聚力量,推动北大乃至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王博致辞

作为文研院的学术委员,袁明细数了文研院五年来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她指出,文研院践行了其倡导的“近者悦,远者来”,学人的汇聚里,有不可计数的放纵思想与想象,海阔天空的畅谈。“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这一文研院为庆祝燕京学堂成立五周年贺送的寄语,既是两院情谊的象征,也在疫情期间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袁明表示:“文化带来的暖意超越时空。文研院是一个让人心生暖意的地方。只有安顿下来,才能感受暖意,沉浸于学问之美、求真之美、人文之美。这种美,自带感染力和传播力。正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思想文化根脉的生命张力犹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当代想象和创造。我想,这就是文研院带给我们的启示。”

袁明致辞

叶少勇的研究领域是被称为“冷门绝学”的梵文写本与印度大乘佛教哲学。五年来,他深入参与文研院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也主动构思议题,借助文研院的学术交流平台,发起举办梵文写本读书会、线上论坛等活动。叶少勇表示,文研院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这里,“我得以接触此前鲜少有机会了解的学者和领域;在这里,学者以学者的面目示人,以学者的状态生存。文研院能够切中文科人的脉搏,是学者们愿意参与、愿意实现想法的地方。”

在场嘉宾共同观看海外邀访学者的致贺视频“来自远方的祝福”。地理的隔绝未曾阻断学术交流的热情,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波特伦·谢弗德(Bertram Schefold)教授、日本爱媛大学藤田胜久教授特意为文研院五周年录制视频,深情回忆驻访期间治学研讨的点滴瞬间与深度交流的珍贵回忆。学者们对文研院成立五周年表示祝贺,对文研院继续服务学术表达了殷切的希望。

组织主题学术报告是文研院历次周年纪念的惯例,由著名学者担任主讲。阎步克与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教授先后作主题报告。

阎步克作首场报告,题为“先秦礼书所见‘五十养于乡’‘五十而后爵’新解——父老体制与爵制起源”。报告会由文研院工作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陆扬教授主持。从先秦礼书中“五十养于乡”“五十而后爵”等记载出发,阎步克尝试揭开中国早期社会“父老-子弟”的原始结构。在父老体制下,“五十而爵”意味着一场由子弟层进入父老层的身份转换仪式,跻身父老者在乡饮时持杖入场,上堂安坐,执爵而饮,众人改以“伯仲”相称。在西嶋定生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明确原生意义的爵与爵位,就是饮酒礼上的堂上坐席。由此,五十成为父老,获得乡饮堂上坐席,即为原生意义的“五十而后爵”;引申到朝廷燕礼,可知卿、大夫、士之称谓也来源于乡饮酒礼上的三等席位制度。到了汉代,随着父老体制逐渐被行政体制吸收、取代,才出现了作为慈善政策的“七十养于乡”。

阎步克作报告

王缉思作题为“世界政治: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探索”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袁明主持。王缉思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二者的差异性问题切入,着重阐述了世界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所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与研究范式。与国际关系不同,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国家间的交往秩序,而是国家内部的政治目标及相应制度建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建构历程具有显著多样性,这既源于所面临的主题或目标的丰富性,也源于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的多元性。上述研究问题纷繁复杂,势必要求学者采取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强世功在点评中表示,有关世界政治的研究将对理解文明多样性、审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价值产生深刻影响。

王缉思作报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五年来,文研院扎根于北大深厚的学术土壤,沁润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时代精神,在变局中坚定前行。文研院将继续抱持初心与使命,优化学术生态,葆育沉厚气象,在学术传统的大道中变动而行。相信有同道、同人,同德、同心,希望正在于将来。

相关报道

视频 | 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五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