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院士从事控制教育60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0年是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黄琳教授从事控制教育60年。11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大学工学院主办的“黄琳院士从事控制教育60年座谈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院士,亚洲控制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郭雷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胡海岩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唐少强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秦化淑教授等50多位同行专家出席座谈会,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系统与控制专业多位教师和黄琳部分已毕业学生参加。座谈会由北大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系主任杨莹教授主持。

研讨会现场

黄琳生于战火年代,在病魔和流离的阴影中顽强成长,终成控制学林中一棵挺拔乔木;他潜心治学、成果斐然,以满腔热忱筑成学科基业,潜心奉献传道育人;动乱曲折之际,他在崎岖的科研之路上虽壮志难酬,仍勇担千钧。座谈会回顾了黄琳 60年科研教育历程,旨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鼓舞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同时对控制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交流和探索。

龚旗煌代表北京大学师生向黄琳致敬。他指出,黄琳是北京大学控制学科和一般力学博士学科点的创建者,中国控制学界的拓荒者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动乱中长成的爱国主义者,大半北大校史的见证人。他表示,黄琳学术造诣深厚,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育人不倦、桃李天下,真正符合习总书记对人民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要求。发展新工科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升“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北大将大力传扬黄琳等老一辈北大学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加快形成更高级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控制学科等新工科内容,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龚旗煌致辞

段慧玲回顾了黄琳的主要成就以及在北大力学发展、控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贡献。她指出,北大工学历史悠久,今年正逢北大“工学门”110周年,力学学科是工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石,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为工学院四个“双一流”学科之一。黄琳在工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建议和大力支持,此前长期担任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大力学及工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段慧玲向黄琳致以真挚祝愿,希望他带领控制学科再创辉煌。

全程负责黄琳“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的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王金枝教授在会上作了“黄琳院士从事控制教育60年历程回顾”报告。她从求学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工作初期的黄金岁月、陕西汉中十年、改革开放后教学和科研活动及老骥伏枥、老有所为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介绍了黄琳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上的贡献。

王金枝作报告

黄琳围绕技术科学思想及其发展,作题为“控制——技术科学之路”的报告。他以“从哥廷根到帕沙迪拉”为引,阐述了包括冯·卡门、钱学森在内诸多大家的技术科学思想,并论述了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之间的对比与关系:技术科学的特点在于务实思维,以“用”为目的,以实际存在的事物为对象,从实际出发、研究实际有用的问题;同时,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各自有发展空间的同时,应互相沟通促进发展。他还结合控制科学的发展谈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报告最后,黄琳向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怎样培养出研究技术科学所要求的思维与习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髙度评价,被认为是一次富于启迪性、有指引作用的报告。

黄琳作报告

自由发言环节,郭雷、胡海岩、陈杰、管晓宏一致肯定黄琳的科学成就和严谨治学,孜孜以求、唯真求实、矢志创新的科学精神,并从自身成长不同角度谈到黄琳对他们的影响。郭雷从主持重大基金项目做出重要成果、长期担任关肇直奖评审主任立下公正透明的规矩和承担“控制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三个方面阐述了黄琳为推动我国控制事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胡海岩对黄琳的学术报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对钱学森先生技术科学思想很好的阐述。他谈到黄琳所著的线性代数著作对他事业的重要影响,对黄琳能在逆境下宁静致远、潜心治学十分钦佩,他最近又认真研读了黄琳60年代所写的重要文章,看到黄琳20多岁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其中仍有一些需细加领会的地方,期待黄琳即将出版的50年前的著作能有更多的诠释。陈杰以一个事例说明黄琳一贯认真做事、低调为人的风格: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胡校长邀请黄琳作学术报告,中央电视台得知后表示希望全程录像以便宣传,黄琳坚决不同意,但同意北理工为教学需要自行录像留作资料,那天报告会在礼堂举行,座无虚席。管晓宏当年曾在清华聆听黄琳讲线性代数课,他回忆道,当时的清华领导已认识到培养研究生的数学理论水平不足而又苦于在清华无人可以承担此重任,只好请黄琳出马。他认为对于清华走向现代控制的研究,黄琳的授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表示,自己现在正在主持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究,黄琳六年前对控制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做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与黄琳相识共事已有近60年历史的秦化淑教授亲切地回忆在各种情况下与黄琳精诚合作的往事,表示在老一辈科学家关肇直、杨嘉墀、屠善澄等人心中,黄琳一直是“有思想,有理论,敢说话,能创新”的有为青年。在她讲线性系统课与黄琳讨论时,黄琳指出“要讲好线性系统课必须要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几何上的直观和线性代数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这一精辟见解使她印象深刻。毛剑琴教授是黄琳早年的学生,她曾因故无法完整听完控制理论课,后来黄琳给了她讲义,指导她进一步学习;在她毕业后工作中碰到的控制问题只要请教黄琳都能得到认真满意的回答,她表示,黄琳对她来说真是“终生为师”。孙常胜教授原本也是北大数力系的学生,因为时代运动失去了做黄琳学生的机会,后到北大来讲调节原理课用的就是黄琳60年代编的讲义,后又认真阅读了黄先生编的最优控制讲义,他作为见证人高度评价这两本讲义的学术水平,认为是传世之作。来自北航的霍伟教授是髙为炳院士的博士生,因到北大听黄琳开设的线性控制的几何理论课,与黄琳联系增多,在北航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点面临危机时,黄琳立即应邀在几无报酬的情况下到北航工作帮助指导,并带领他们与北大团队联合申请基金。霍伟激动地说:“人们常说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而黄琳对我们做的是雪中送炭。”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当年是中科院系统所的博士生,攻读博士期间,他不仅来北大听黄先生的课,还一直参加黄琳主持的讨论班。座谈会上,他专程带来经塔尔寺活佛点化过的哈达敬献给了黄琳。作为黄琳的博士生代表,在航天再入返回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胡军最后发言。他当初到北大来师从黄老师读博,是因为他在清华本科毕业后到航天部门工作,发现很多挑大梁而又理论底蕴深厚的人均来自北大数力系,其中很多是黄琳的学生。他深情地回忆在北大求学的经历,指出黄老师渊博的知识、深遂的科学见解使他终生受益。

与会者自由发言

多位参会者都从自己成长的经历畅谈了黄琳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他们纷纷表示,黄琳身上体现的唯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黄琳对中国控制事业的重要贡献始终激励他们努力前行,并向黄琳送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祝福。

会议最后,黄琳对大家的到来深表谢意,表示自己能做出一点成绩源于北大学术包容的环境和老师们对他的大力支持。他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是做到信守一生“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原则。

与会人员合影


黄琳寄语

“做科研,必须喜欢科学,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老想着享受,想着能拿多少钱、分多少房子、拿到什么位置,这样动力就偏了。对科学要有一定的着魔,要有责任感。当然个人发展也很重要,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像我们当初一切只从工作出发。个人的事情也要考虑,但首先科学没有献身精神是做不好的。”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