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燕归园——文研院举办第九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云消风清,众燕归园。静默数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迎来了新一期邀访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敦煌研究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一位学者即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研究与交流工作。9月16日下午,第九期邀访学者欢迎会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十一位本期邀访学者、往期邀访学者代表、院务会成员及行政助理团队参加。会议由副院长杨弘博主持。

重温文研来路,聆听学者心声,欢迎会以揭牌视频开场。透过视频,新一期学者加深了对文研院的了解,也对即将开展的驻访生活充满期待。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表示,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学者们的到来与学术活动的重启使静园二院重新焕发人气。变动丛生的时代,也对文研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适逢金秋,新老朋友们汇聚于此。驻访期间,文研院希望能为大家创造条件,让学者真正能有一段时间摆脱所谓的“满负荷”,专注于从容的学术积累和创造性工作。

邓小南致辞

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从凝聚议题出发,向各位学者介绍文研院四年来的探索与努力的方向。一直以来,文研院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致力于搭建广阔开放的学术平台。围绕着“文明:中华与世界”的核心主题和五大凝聚议题,文研院凝聚与组织学者们在此进行深入的多学科交叉研讨。近者悦、远者来,历年邀访学者的加入为静园带来不懈的活力与生机,深度交流与对话也在系列活动中有序展开。面向未来,文研院将延续“清新风气、一流标准”,为学者们的创新性工作与跨学科对话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支持。

两位往期邀访学者代表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文研院度过的难忘经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回忆起驻访期间放松的心态与思想的交锋,认为驻访经历使自身得以从狭窄的专业领域“学者”跳出,进而作为“知识人”进行广泛的关怀与深入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黄盈盈副教授感念文研院清新的学术风气与学者间的真诚交往,即便在驻访结束后,也得以延展出超越时空的友谊与超越学术层面的影响与互动。

景跃进分享驻访心得

第九期邀访学者分别就自身研究领域与学术旨趣进行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韩琦教授回顾自己从工科转向科学史的来路,对“专家”延伸到“知识人”颇有同感。他期待在驻院期间,延展已知的探索与理解,并将视野扩展得更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邱靖嘉副教授讲述了其在北大读书时所接受的文献考证的基本功训练。这种对于文献史料深入发掘的传统,也延续到他对于辽金史的梳理工作中,而在之后进行天文分野的科技文化史研究时,他亦感受着两大学科间的距离与交合,体会到跨学科研究所蕴藏的力量与可能性。

韩琦回顾研究经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早期致力于研究西方基督教思想、中世纪教父哲学,近年来将研究视野从西方转向中国,力图在传教史研究与中国基督教思想史上有所建树。从文献学转入书法史研究的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志平教授认为,书法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关联密切,希望在多维视角下促进文献与书法研究的有机结合。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陆蓓容副研究员的研究经历颇为曲折,她希望借助北大图书馆藏的珍贵文献,利用这些材料为自身的学术研究打开新的局面。同样远道而来的还有敦煌研究院丁得天副研究员。他忆起恩师与北大的渊源,感念前辈楷模樊锦诗先生的教导与嘱托,期待在此度过一段安于学术、交流求新的时光,继续探索科技手段与传统考古的结合,并为北大与敦煌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孟庆延副教授在社会学与历史中寻求融合,他将自身兴趣延展,观察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演进与流变,也期待着与同期学者热切研讨的珍贵机会。具有相似学科背景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姚泽麟副教授感念北大求学期间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氛围,在经历了农村研究与口述史训练、医疗与农民健康观念研究后,逐渐将研究视野推展至医生职业与职业伦理。他亦希望在文研院突破瓶颈、获取灵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丹婕副教授研究隋唐史。迎新会上的热烈气氛将她的思绪拉回至燕园十载的求学时光,她希望通过研习讨论再现智识与经验的双重收获。主攻元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鸣飞副研究员,同样渴望跳出“断代史”的框架,在驻访过程中摸索更为全面的历史面貌。研究抗日战争史、华侨华人史与近代经济史的吴敏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她在会上生动讲述了往届邀访学者的带动效应,希望在访学中抛弃定论性的思维,并在注重档案材料的基础上,于写作理念与风格处赋予档案细腻的内涵,开启“刚柔并济”的学术旅程。

第九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拨开重云,终会燕园。这学期对于文研院和学者们都是别有意义的时光。文研院已在不懈探索中走过了四个年头,新学期学术活动陆续展开,想必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同道者参与其中。新面孔激发新思想,静园这方净土也将持续绽放光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