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国际学术工作坊举行

2019年11月9日—10日,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大雅堂举行。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伊朗等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有多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旁听。

开幕式由本次工作坊的召集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主持并致辞。荣新江对参会的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自2009年成立以来的工作旨趣。他介绍了汉学基地今年所启动的“中华文明传播史”项目,并重点阐述这个项目的学理依据。他指出,以往研究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多重视外来文明流入中国的情况,对中华文明外传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也是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方面,希望通过此项目来推动相关的研究进步。举办工作坊是推进此项目的重要形式,此次已值本项目的第三次工作坊,并侧重于汉唐考古和出土文献方面。荣新江强调物质文化外传的重要意义,比如铜镜、漆器、简牍、钱币等,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仍大有可为。

开幕式现场

工作坊先后共有19位学者作学术报告,6次集体讨论。其中,于志勇、张建林、李肖、刘文锁、姚崇新、沈睿文、庆昭蓉、罗帅、帕沙·扎努斯(Hamidreza Pasha Zanous)等学者侧重于从考古和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讨论中华文明在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的外传情况。高田时雄、荣新江、张德芳、斯加夫(Jonathan Skaff)等学者则研究汉文简牍和写本在西域和日本的流行,以及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辛维廉(Nicholas Sims-Williams)、段晴、荻原裕敏等学者研究了西域和中亚的当地语言,以及其中的汉文或汉化元素。朱玉麒、波波娃(Irina F. Popova)、汪海岚(Helen Wang)等学者讨论了近代西域和中亚的探险史和学术史。在集体讨论环节,学者们分别从历史学、艺术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传播。

学术报告现场

工作坊的闭幕环节,荣新江表达了从简办会的工作理念,并对本次工作坊的论文集编撰进行了说明。他希望下一次工作坊继续围绕“中华文明传播史”的主题,进行不同时段的历史、语言、考古、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探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