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思政课】“新中国70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11月4日,北京大学思政课特别节目“新中国70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推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和陈培永研究员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新中国70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成果,继“思政热点面对面”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教务部,于近日推出又一档视频思政课特别节目——“新中国70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节目在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新闻网和电视台同步推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道路为什么值得自信?中国理论为什么值得自信?中国制度为什么值得自信?中国文化为什么值得自信?节目共分七集,每一集将聚焦一个重大思政理论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力求从思想、理论上理解初心,回应困惑,从内容与实践中阐释使命,解决问题。

内容简介

“新中国70年七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一、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主义?

孙熙国(孙):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一门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学科。

陈培永(陈):马克思主义还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资本运作的阶段,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怎么样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又解决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何在?

陈:它教给我们,作为一个执政党应该在不同阶段把握住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同时找到让自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主体性力量,即人民群众、无产阶级。

孙: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魅力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以及它的基本内容: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

三、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陈:我们有时候把一个人称为“宝藏男孩”,也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宝藏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关于政治革命的理论,还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关于整个中国社会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走向现代社会的理论。它是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即社会革命理论,所以没有过时。

孙: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革命的理论,还是一个建设的理论。改革开放实际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来做这个事情。

四、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而不是西方发扬光大?

孙:在中国能够生根、开花、结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暗合和融通;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好。

陈:在西方的文化传统里面,更根本的价值理念是个体自由;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是大多数人的自由,是社会的公平。

五、马克思为何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孙:曾经法国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曲解了马克思主义、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针对这种曲解和误读非常生气地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意思是说,“我不是你们的这种马克思主义者”。

六、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是需要完善的?

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历史的、具体的,还是开放的、发展的。

陈: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不断去发展它、去完善它。

七、我们今天是在追求共产主义事业吗?

陈:共产主义社会本身是一个发展的一个过程,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阶段,而我们今天就是处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一个阶段,我们把它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孙: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我们正在践行着共产主义的理论。让劳动阶级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践行。

八、马克思主义如何能成为信仰?

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改变社会的理论。一个人从服务社会、改变社会中得到自己的愉悦、升华、境界提升,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孙:首先它是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才去信仰它。信仰的生成,就是让一种知识、外在的法则和规律进到心中。所以首先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知道以后,这种知识一定会转化为你的一种德性,转化为你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

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孙: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第二可以让我们正确地改造世界;第三是让我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幸福就是人的内在心性本质力量、思想情感的对象化。这种心性、愿望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一致才能成功。马克思主义是对物质世界规律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对追求幸福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