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二十期、二十一期举行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北大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近期,人事部组织开展了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二十期、二十一期活动。

10月31日中午,第二十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静园一院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出土文献研究”,由历史学系陈侃理老师担任召集人,来自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等院系的近20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朱玉麒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此次沙龙。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贺飞、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郭蕾、研究生院何峰、社会科学部郭琳、科学研究部王纬超等应邀出席活动。

第二十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陈侃理对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作了简要介绍,该研究所涵盖历史、考古和中文三个大学科,同时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合作,联合高水平专家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随后,他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及藏秦简牍的整理和研究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报告分享环节,考古文博学院王恺老师以一个竹简的新鲜揭露面上青灰色淤泥为例,介绍了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中的科技保护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田天老师以“北京大学藏秦简中的病方与祠祝书”为题,详细介绍了《祠祝之道》与简牍合编、《杂祝方》与简背墨线、《病方》与秦汉时代的病方类文献。历史学系韩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详细介绍了北大汉简《老子》简背划线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与会青年教师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围绕报告分享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朱凤瀚教授、朱玉麒教授对青年教师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已开展的学术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出土文献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方向交叉和凝练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勉励参加沙龙的青年教师要更加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学术平台,潜心做有深度的研究,产生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11月28日中午,第二十一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静园二院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基因组稳定性与肿瘤”,由基础医学院王嘉东老师担任召集人,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基础医学院、工学院、物理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院系的近40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教授,医学部副主任、科学研究部部长张宁,学科建设办公室刘小鹏,研究生院李爽、温蕊等应邀出席活动。

第二十一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人事部副部长俞蕖简要介绍了开展沙龙活动的背景和宗旨,指出沙龙的主要目的是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交流平台和轻松的氛围,积极助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在报告分享环节,生命科学学院胡家志老师以“双生花──转录与DNA复制起始的调控”为题,介绍了DNA复制起始过程中,为了避免基因的过度损伤,转录会主动将DNA复制定位到非基因转录区,从而保护基因组稳定性;生命科学学院李晴老师以“染色质复制和表观信息遗传”为题,分享了对真核生物中染色质环境下DNA复制的调节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生命科学学院徐冬一老师介绍了他们在细胞核骨架与DNA损伤修复和染色体易位方面的系列研究;基础医学院王嘉东老师作了“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及治疗”的报告,介绍了BRCA2和MRE11等因子介导的DNA损伤修复途径与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肿瘤放化疗抗性机制研究的系列工作。参加活动的教师围绕基因组稳定性与肿瘤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模型展开了热烈讨论。在点评阶段,张宁高度肯定了老师们出色的研究工作,同时介绍了在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有关基金申请、支持政策,勉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北大的跨学科优势,做一流的研究。孔道春对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就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和研究视角提出建议。他指出,近年来北大在基因代谢领域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希望青年学者能够继续努力,聚焦解决基础性的重要科学问题,使得北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基因代谢研究领域的工作能够继续保持国际水准。

未来,人事部将继续围绕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和各学科领域交叉,持续创新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组织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更好优化青年教师发展培训平台,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