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举行

12月28日-29日,“2019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承办。论坛以多维的视角和灵活的形式,着眼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围绕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探讨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定位,寻找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引领语文教育发展的未来。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阎凤桥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出席并致辞。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线优秀语文教师4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共话语文教育。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教授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王博指出,2019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传承了北京大学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一贯关注。北京大学长期关注基础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发挥基础性作用。教育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更是关系到教育整体的重要领域。本次论坛聚焦于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研究,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积极开拓新思路,扎实推进语文教育具体实践,对语文教育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王博致辞

阎凤桥介绍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重要战略使命。他指出,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语文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关注应试转向关注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语文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密不可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立足扎实的学术研究,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阎凤桥希望本次论坛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水平。

陈晓明从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方面展望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如何面向未来。他指出,面临语文教育的百年未有之变局,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应当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始终以推动语文教育发展为己任,陈晓明希望本次论坛能够继承传统、面向当代、拓展未来,开拓21世纪语文教育的新路径。

在2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阶段,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发表题为“在‘爱国’与‘爱乡’之间——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的主题演讲,梳理了清末民初乡土教材的编写状况,借助大量详实的材料,探索了乡土教材在当今的价值。他从思想潮流、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族群竞争四个方面讨论如何把爱乡土和爱国家相结合,指出乡土教育的精髓是在普遍与特殊、全球与本土、国家与地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毕英春发表题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 探寻语文教改之路”的主题演讲,指出课改的重点在课程和课堂,语文课改需要以课程为抓手,通过大量阅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顺应学生由学到习,教师由教到育,课堂应该生本、生成、生长,学校要由统一到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平原发表大会演讲

28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汪锋教授出席并作主题报告。会议由《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副主任范皑皑主持。刘云杉发表题为“‘呆头鹅’的现代际遇与教育可能”的主题演讲,指出形式主义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她从知识的传递到回归心性的培养论述语文的教育可能,指出当代教育曲解个性化与创造力,缺乏对经典文化的尊重,课程实际设计本末倒置;而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文以载道,是从心、手、性三个维度去塑造学生的心智和素养。

刘云杉发表主题演讲

林建华发表题为“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的主题演讲,指出知识成为当今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他指出,在变化的大学教育环境下,未来大学教育的关键是释放学生内在潜力:打开学科边界,打开学习边界,打开学校边界,建立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培养成效的评价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林建华发表主题演讲

汪锋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2019》完整版,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写作偏好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学生读写现状。本报告对读写能力在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并展示了当下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对“三新”背景下读写方法的提升和突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嵇成中教授主持对话沙龙。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语文教研员刘颖异、河南省林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郭爱德、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校长姚晓英、山东省特级名师张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范雯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内涵及外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等主题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点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讨。

对话沙龙

29日上午,论坛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国家督学李希贵作大会发言。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主持,他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中国语文教育蓝皮书》征稿函,面向全国语文教育界研究者、管理者、广大一线教师征求选题。其意义在于凝聚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力量,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语文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顾之川发表了题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的主题演讲。通过解读2019年教育重大政策,他从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新气象、新使命五个角度诠释了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指出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坚持语文教育守正创新,从而达到建设语文教育强国的使命。此外,顾之川还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个方面一一解读语文教学实践的转变,指出语文教育应当扎根于中国大地。

李希贵发表题为“从教学到学习”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力是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最有力武器,学习力来自于学习本身,而不是被教导。李希贵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资源与工具、支持性学习环境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从教学到学习的内涵价值,强调课堂任务设计应该兼具认知复杂性和学生自主性,解读了问题与知识学习的相互促进关系和支持性学习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李希贵发言

本次论坛上,演讲嘉宾和与会人员围绕语文教育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学术与实践背景,充分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经验,为新时代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和重要平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