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城环师生赴大同、秦皇岛开展“知行·同行”主题实践活动

编者按:“知行”是学科底色,“同行”是育人特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积极探索教学实践与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精心设计并开展“知行·同行”计划,在学院特色的地理、环境、生态学科教学实习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行同向,专业教师与学生同行同向。2018年暑假,学院派出14支“知行·同行”师生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12个省、市、自治区40余个地市开展专业调研,同时组织塞罕坝林场精神、精准扶贫调研、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黄河流域文明考察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发挥专业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为践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知行·同行”计划,培养大学生课外综合实践能力。2018年6月30日至7月13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级的同学们奔赴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地貌学野外实习实践。在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以及莫多闻、张家富、李有利等四位实习老师的带领下,五十余位同学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并在团委老师和学生骨干的组织下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团在秦皇岛老虎石公园合影

7月3日,实践团来到了大同市云州区的秋林村勇攀六棱山。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实践团在海拔1300多米的山间平台处短暂休息。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齐声高唱《燕园情》《瑶山夜歌》等歌曲。嘹亮的歌声响彻山谷,饱含着同学们爱校、爱党、爱国的真挚感情,体现出同学们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昂扬斗志。虽然野外实习条件艰苦,同学们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秉承学院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认真学习,积极交流,用行动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的活力与风采。

7月6日晚,参与地貌实习的城环师生在大同实习基地的会议厅里举办了以“讲台内外师生情”为主题的茶话会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课本中的地貌地形,讲到实地观测侵蚀堆积现象,再到学习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会上,刘耕年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回忆起多年带地貌实习的点点滴滴。当他谈道“实习是全方位培养同学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亲密接触随时交流,机会非常宝贵”时,同学们很有感触,也更加明确了实习活动的意义。李有利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人生设计和事业契合兴趣的重要性。通过茶话会的形式,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术的严谨热爱和对后辈的殷殷期盼,也营造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茶话会现场

本次地貌实习的亮点是“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实践”调研活动。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其文物保护工作成为了城环人眼中关注的焦点,由此萌生了开展石窟文物保护调研的想法。同学们自由组队,沟通选题,分别就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存规模、保护措施、相关法律条例、景区运营机制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来展开调查。7月11日,实践团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开展了“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实践调研报告会”。同学们对调研成果进行了展示汇报和答疑。通过报告会,同学们对自己的调研成果有了梳理消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小组的调研成果,完善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性认识。

7月8日晚,实践团师生组织筹办了以“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为主题的联欢晚会及知识竞赛。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互动,提供一个才艺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地貌学知识的整合与考察。活动以知识竞赛与晚会穿插进行的形式呈现。晚会上,多才多艺的同学们向大家展现了动人的歌曲、我国古老的导引术——八段锦以及别出心裁的诗朗诵,还有当地的小朋友们为大家带来的一段快板。穿插于节目之间的知识竞赛更是调动起了大家的兴趣。竞赛题目大多来源于此次的地貌实习,有学术题,也有趣味题。通过竞赛,同学们巩固了大同地貌实习的知识,增强了对地貌学的兴趣,对“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联欢晚会合影

海边合影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这是城环人最真实的写照。三山五岳、天高地远,城环人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星辰大海,城环人用胸怀承载。不忘初心,始终牢记自己城环人的身份,砥砺前行,将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走得更远。将毕生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继往开来,努力成为爱国敬业、求真务实的圆梦新一代。(文/姜姗汝 江文君 万山铨 张世恬)

专题链接:2018青春足迹

编辑:凌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