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彩陶之路”看国家起源与文明互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

11月2日上午,2019年北京论坛“治理与文明:不同文明体系中的国家起源”分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八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在会议中作了题为“再论丝绸之路的彩陶之路”的发言。韩建业从考古学的视角,提出了“彩陶之路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前身”的观点,并通过彩陶之路上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来探寻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韩建业是本场会议唯一的考古学家。他提出考古学属于广义的历史学,而考古学特别之处就在于有很长的时间纵深。考古学可以研究三百万年以来人类的起源演化以及几千年以来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从而让我们看到足够多的历史可能性,以便更准确地抓住历史的本质。事实上,考古学已经初步揭示出了史前东西文化通过“彩陶之路”多次交流的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考古学的学科特点。

“中华文化西来说”源于17、18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的猜测,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了中国第一次真正的考古发掘。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仰韶文化,即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当时缺少绝对年代测定技术的条件下,安特生虽然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国远古文化,但认为其来源仍然要追溯到西方。后来的不少中国学者都对“彩陶”这一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非常重视,提出过重要观点。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撰文揭示了中国彩陶文化自东向西渐次拓展的现象,从而否定了“中国彩陶西来说”的观点。

韩建业提出:“彩陶是一个引人注意的文化现象,它蕴含了史前人们很多宗教、艺术和思想观念在其中。”虽然早期东西方各自的彩陶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各有各的基础,但这并非说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交流的可能性。韩建业将早期中西彩陶文化相互交流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并将“彩陶之路”定义为“以彩陶为代表的,包括顺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这也是欧亚大陆的早期东西两个文化圈之间交流的重要通道。

韩建业的发言聚焦于国家文明起源与不同文化的沟通往来。他提到,文明虽不同于国家,但国家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次分论坛对于不同文明体系中国家起源的探讨就是抓住了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在讨论“中国是怎么来的”的问题上,他提出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概念,是说早在距今6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彼此交流融合形成一个颇具共性的超级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这个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基础,成为后世政治中国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文化基石。 “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中国至少六千年以来都是一个统一整体。”

而对于不同文明的交流问题,韩建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明的成长既要基于本土基础,但也在于各个文明互相之间的借鉴与交流,不同文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免不了有一些冲突,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的经验还是在于取长补短与和谐共存。”随着几万年以来现代人在全球的扩散交融,基本奠定了全球文化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距今5500年以后,尤其是距今4000年以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出现和加强,欧亚大陆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在欧亚整体视野下观察中西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这样才有可能看得更透彻,触及本质。而且早期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所奠定的早期中西文明的共性、欧亚大陆的一体性,也正是我们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据所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