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国家语言战略——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壮麟教授

11月2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第16届北京论坛——“多元文明交融下的语言、文化与认同”语言分论坛的现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深教授胡壮麟先生作为该分论坛的首位发言嘉宾,就“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国家语言战略”这一主题分享他的学术观点。

胡壮麟演讲

语言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在如今多元文明急剧交融的大趋势下显得尤其独特和重要。而本次北京论坛由于其国际性和交流性,也可作为多元文明交融的一个实例。席间记者注意到会场几乎人手一份的同声传译机,一个简单又常见的国际会议“标配”设备,其实则体现了国际语言交流现状。本次论坛同声传译工作者的内容是将非英语报告者的演讲翻译成英文,再由同传机器传给每个与会者。这一小小细节却也体现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的现状。

胡壮麟在演讲中提到,虽然汉语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这不仅与使用汉语的国家有关,更与汉语使用国家的影响力有关。着眼于这种状况,胡壮麟和大家深入地探讨了多元文明交融大背景下的国家语言战略,并就国际化汉语和国际化外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就新时代语言的新面貌和新功能进行介绍。

人手一份的同声传译

认真聆听的带着同传耳机的外国学者

语言是文明、文化、认同的核心因素

胡壮麟开篇从专业角度介绍了文明、文化与认同等概念,并通过分析语言与文明、文化和认同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在社会发展和文明交融过程中的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认同可以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也可以指‘承认、认可’。”胡壮麟认为,语言既是文明的一部分,又和文化有着互相促进互相依托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语言认同还是文化认同的核心部分。

由此可见,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大背景下,文明的交融、文化的发展、观点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这些人类进步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都不能离开语言而独自存在。

多元文明的交融离不开不同语言的对话

作为北京论坛的“老熟人”,胡壮麟早在12年前就受邀参加2007年的第4届北京论坛。当时论坛的主题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语言分论坛的主题是“多元文明冲突与对话中的语言认同和流变”。当时胡壮麟围绕“多元智能”主题进行了探讨。“对比那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2年前突出的是“冲突”,而今天的会议是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进行的。”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沿线65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还是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文明的交融离不开不同语言的对话。胡壮麟认为,要想使我们国家与外国的交流保持顺畅且具有建设性,国家就要高度重视语言战略规划,在维护国际话语权上一方面要维护汉语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一方面要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语言。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培养语言人才,包括精通沿途国家语言的人才和为沿途国家培养精通汉语的人才。

国际化语言人才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并重

针对国际化外语和国际化汉语工作,胡壮麟认为,在推行国际化外语战略时,除了政府应该加大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还应采取措施,更全面、更多元地培养外语人才。“在提升专业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令其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

谈到语言人才培养时,胡壮麟还和新闻网记者提起,过去北大培养语言人才多为文学类,但他认为可以采用更多的途径比如让语言类学生跨院系选课,通过学习比如科技、新闻等各种领域的知识,来更好地培养更多元化人才。

胡壮麟还指出,在推行汉语国际化战略时应当注意,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保持汉语在华裔族群中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传承汉语承载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这是华裔后代解决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的关键。除此之外,对汉语纯洁性的理解以及如何保证科学地向其他民族讲授汉语也是当代语言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胡壮麟强调,身处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我们有必要去观察新世纪多元文化中语言的新面貌、新功能。我们应该结合多模态化、超文本化、智能化等方面,来更有效地实施新时代的语言战略。

一位听众向记者说道:“胡老师写的这本书在国外买不到,我这次专门从国内买来找胡老师签名。”

胡壮麟与作者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