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部落化”的启示:归返传播的初心——访新闻与传播学院师曾志教授

11月2日,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三会议室,北京论坛第十二分论坛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本分论坛主题为“数字时代的人性与法制”。在下午的第三场学者发言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曾志教授作了题为“重新部落化:多元主体权力博弈下的互联网治理”的主题发言。

师曾志发言

师曾志是一名“老”北大人,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都是在北大完成的。师曾志研究的领域有媒介社会学、媒介文化与公共领域、新媒介赋权及公民社会、公共传播,她长期关注公益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新时代的传媒环境下重新审视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并从中汲取智慧,针对互联网治理中的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思考。

关照个体的人文关怀

在本次发言开头,师曾志讲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一百多年前,国外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当时很多人担忧100年后的城市会不会被马粪淹没,但是历史证明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对此,师曾志表示,大家常常会以现在的情况来限制对未来的想象,但是未来的技术发展,并不一定按照对现状的想象来发展。因此,跳出现状进行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师曾志谈到当今互联网治理下的多元主体——政府、商业和资本等等。包括媒介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话语建构作用,但是,她强调了用户的主体性作用。2018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抖音、快手软件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甚至促进政府的变革,推动相关监管法律的改进。师曾志引用这一贴近生活的案例,表明在社交软件上,普通人的交流和互动力量所生成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全面理解“再部落化”

六十多年前,加拿大媒介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部落化”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这是一种创造性地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师曾志认为,实际上,当今的电子化媒介带来了一种有机团结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重要,这种微观的情感的团结是有别于一种在国家制度、宏大叙事和法律规制下形成的强制性团结。这种有机团结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互联网治理中应考虑的因素。

数字化时代的“重新部落化”带来了时空的结构和重构,这是另一个理解“重新部落化”的角度。在数字化时代,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重传播类型的边界也逐渐消解,带来了一种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制度变革,从而对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出挑战。

师曾志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尤其喜欢哲学领域的思辨和智慧。在演讲结尾,借用英国著名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话——“现代性是这样一个时代,身处其中的我们渐渐意识到即使在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上我们也无法取得共识。无疑,我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持续争论将产生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样一个危险无处不在的世界中,我们追寻共同意义的失败过程既鼓舞斗志,又令人忧虑”,师曾志表达了自己别样的想法,她说,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看到数字人性中的诱惑、颓废、浅薄、焦躁等负面要素,科技与人文的交流可能而必要,这既令人忧虑,又鼓舞斗志。

随着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下重新发掘“人”的价值,师曾志的发言为大家打开了新的视角,展现了一名新传学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关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